互动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实验的现状及问题2020年11月 作者: 来源:曹开研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互动新闻作品以可以互动参与的算法分析和游戏化体验而引发关注。互动新闻体现了哪些创新性?在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趋势如何?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仍在加速推动媒体生态和媒介组织重构优化 ...
内容:
互动新闻作品以可以互动参与的算法分析和游戏化体验而引发关注。互动新闻体现了哪些创新性?在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趋势如何?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仍在加速推动媒体生态和媒介组织重构优化。网络主流舆论阵地的凸显不仅倒逼传统新闻媒体转战网络,更在媒体主动创新中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闻产品。互动新闻在技术迭代和传播方式创新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等新闻媒体创新性推出《疫情是如何战胜我们的》《新冠期间破产的公司,真的是因为新冠吗?》《持久战仍在继续》等互动新闻作品,以可以互动参与的算法分析和游戏化体验再次引发关注。互动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实验的潮流,在探索中的现状和问题值得探讨。 互动新闻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 新闻产品 互动新闻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算法驱动下的产物。互动新闻是整合多媒体表达方式,利用数据算法技术,制作出使受众能够参与互动、沉浸体验的新闻产品。美国传播学者尼基·厄舍则将其定义为“互动新闻是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次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3D、AR、VR等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多维度的表达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于是,媒体开始在突发报道和调查事件的报道中创新性地使用这些工具,把新闻事件的各要素做成一种全景式游戏,或者开发成一种类“新闻应用程序”,让受众身临其境复盘事件经过,或者根据自己设计的路径发掘线索、推导结论,互动新闻由此产生。《纽约时报》互动新闻技术部(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的成立可以说是早期互动新闻制作的主动探索,该报2012年整合3D等多媒体表达方式制作的互动新闻作品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互动新闻得以被关注。当下,在大数据驱动和算法推荐大行其道的新闻环境下,互动新闻再次成为媒体探索的热点话题。 互动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激活“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互动新闻的价值,不但让我们看到了纷繁数据对新闻事件的精准刻画,更重要的是使大数据图表从“可看”走向“可用”,激活了新闻和受众的关系。不仅让受众了解新闻,而且提供了新闻对于受众更重要的一个价值:“我能干什么?我该怎么办?”例如,对于美国大选的报道来说,究竟该投票给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传统新闻采编侧重于对两党政治优势、执行理念报道和利弊的分析,而互动新闻则把宽泛的政党理念与个人生活连接起来。美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互动新闻产品《人造选民》,受众不但可以从翔实的数据分析中看到各政党的政治诉求和执政理念,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庭情况、工作、生活城市等生成一个虚拟选民,新闻自动生成自己投票给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概率有多大。这种互动参与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不同执政政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互动新闻在探索中的创新性 1.互动新闻对新闻叙事方式的革命 在互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虽然仍旧保留了新闻“5W”的基本要素,但是内容设计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新闻叙述视角从第三视角变为第一视角,读者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丰富了对新闻细节的感知;叙述式传播进入沉浸式传播,读者更深切地体验了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此外,互动还使逻辑严谨的阅读走向趣味轻松的娱乐,使“硬”新闻变“软”,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近期,彭博社调查美国上百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利用对公司资料的大数据分析,制作了互动新闻产品《新冠期间破产的公司,真的是因为新冠吗?》,报道认为,从2020年3月开始,美国至少有170余家公司试图将破产原因归咎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闻产品制作了翔实的数据分析图,并将每个数据图制作了多层次“跳转链接”,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跳转链接的文字报道、图片、短视频集合的分析中看到有关公司的“衰败历程”。该新闻调查证明,在疫情导致美国各地被迫关闭非必要部门和业务时,许多美国公司就已经深陷财务困境。对很多公司来讲,疫情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则新闻既体现了调查记者深厚的功底,也为读者提供了“参与调查”的探究快感。 2.互动新闻是媒体全新融合方式的探索 在5G、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推动下,媒体融合持续推进,全媒体应势而生。在诸多新兴新闻产品中,互动新闻一改单调的“数据图”“视频化”报道方式,实现了数据、图片、声音、视频全方位集成,真正具有了“全媒体性”“强融合性”和“多场景式”传播特征。如,为了突出全球抗击疫情的严峻挑战,路透社制作了互动新闻产品《持久战仍在继续》,打开新闻界面,满篇幅的黑色底色上是一块小小的白色时钟,读者滚动鼠标,随着时钟的旋转,一个个人像从黑色界面弹出,代表每一个时间段全球因疫情死亡的人数。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切身感受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文中特意配了滴答作响的时钟声增加读者的沉浸感。这种技术手段的全面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互动新闻作品。可以说,在融媒体探索的道路上,互动新闻是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生动诠释。 3.互动新闻是大数据新闻时代的进阶 与传统经验式价值判断相比,数据新闻的出现让新闻报道走向了更加理性的分析,用数据说话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尤其在大数据快速发展背景下,海量数据发掘和分析模型的建立,使新闻报道形式有更多创新。比如,过去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报道我们常用调研访谈的形式,而大数据时代对经济运行数据的挖掘分析,使我们更全面地看到产业布局形势和协同发展程度。技术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新闻,而具有参与性的大数据模型,无疑是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又一次进阶。读者不但能看到数据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在新闻建立的分析模型中配置参数来参与结论的推导。如数据新闻网站Five thirty eight推出数据分析报道《核酸测试点的种族主义鸿沟》,不仅通过大量数据模型分析了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白人居住社区和富人聚集区新冠病毒测试能力和效率显著高于黑人社区和穷人居住区,而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搜索配置相关数据,查看具体地区的检测情况。 互动新闻发展中的问题 1.泛娱乐化侵蚀新闻真实 互动新闻制作的主要路径之一,是将一个新闻事件游戏化,甚至完全打造一款新闻游戏。与泛娱乐化新闻报道中拟定夸张标题、突出八卦细节等报道方式不同,这种打破文字、音视频、照片等形式局限的非典型新闻叙事方式,可以说是新闻娱乐化的“极端”,更接近于新闻服从游戏。在这种对泛娱乐化文化的迎合中,“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彻底娱乐化的报道,无疑是基于一种提升新闻事件传播力的考量。但是,目前多数将调查类新闻制作成为游戏互动新闻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对所调查事件的社会性反思,绝大多数集中于对调查经过的探索,一些新闻情节的增删也基于游戏体验的好坏,而非事件价值的需要。因此,互动新闻常常陷入传播力与传播价值的悖论之中。 2.用户黏性培养缺乏可靠机制 用户黏性对媒体品牌有重要作用,持续稳定创造优质内容,提高受众对平台的忠诚度和依赖性是提升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算法推荐”技术的广泛使用,通过对用户行为特征和兴趣爱好的分析,高频次向其推送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培养了用户黏性。而对于互动新闻来说,由于只适合固定类型的新闻报道,而且在制作技术上相对复杂,尤其是游戏类互动新闻,制作速度难以赶上时事新闻发展的速度,因此互动新闻更擅长制造“爆款”,利用新鲜感短期内增加活跃粉丝数量,而对于流量维护,难以做到产品的高频性和持续性,如果没有多品类新闻产品的跟进,会导致用户数量迅速流失,这也是互动新闻发展中的一个软肋。 互动新闻探索中的趋势 1.线下互动再造采编新流程 互动新闻既因互联网而生,并深度契合了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对于职业调查记者来说,如果把问卷式调查和田野调查看做传统新闻报道线下与受众互动的话,互动新闻的发展也开始从新闻发布后的线上参与走向制作之初的线下互动。依靠网络平台的组织,在新闻产品制作之初,记者和读者就参与到报道主题的确定、调查维度的设计、调查路径的开展之中。网络推动新闻进入人人参与的众包时代,基于记者和用户线下合作的众筹新闻成为新闻互动性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重要方式。一些围绕新闻调查建立的线下志愿者群体,使互动新闻形成新的制作体系,读者与记者全程并肩作战。 2.新技术延展新闻新体验 互动新闻的探索性实验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技术驱动下新闻崭新的创作形式。如果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新闻走向高效叙事和精准传播,VR、AR在互动新闻中全景式、沉浸式的表达使新闻从浅层次的叙事变成深层次的创作。那么,当下智能机器人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物联网时代海量传感器对新闻传播平台的延伸、无人机技术提供的全新视角和震撼视觉效果等,都为互动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技术作为推动新闻发展的利器,将不断延展互动新闻的新体验。 3.破圈化创造内容新边界 网络新闻时代,“注意力”经济愈发重要,海量内容推送稀释了受众的注意力,使不少网络平台陷入“量多质低”的信息轰炸中。互动新闻别开生面的形式创新成为吸引活跃用户的有益尝试,但是,发掘、聚合更多的优质内容依然是一个长期课题。与此同时,在媒体不断融合过程中,“新闻+游戏”“新闻+电商”等破圈化的尝试也成为媒体发展的方向。内容不再孤立,而是作为实现媒体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入口,内容成为连接器,衍生出“内容+X”的产业链。发掘用户需求、满足用户体验成为媒体平台更广泛的一种追求。毕竟,媒介的进化,本质还是要从“人”出发。编辑:小青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