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闻记者、编辑各自的笔力2020年11月 作者:姜锦铭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笔力”对于记者来说是文笔之美、成文之巧;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是为人作嫁、成人之美。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用“四山”定义美文:“开门见山、文似看山、稳如泰山、一览众山”。
壹
编辑 ... 关键字:新闻编辑
内容:
“笔力”对于记者来说是文笔之美、成文之巧;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是为人作嫁、成人之美。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用“四山”定义美文:“开门见山、文似看山、稳如泰山、一览众山”。 壹 编辑的“笔力”体现在“改”,也体现在“不改”。改就要改得比原文好,分得清“大山小山”,敢于“劈山移山”,让“山纹”更清晰,让“山势”有增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他在9年时间里锲而不舍追踪报道,最终推动呼格吉勒图案重审昭雪。 文笔好、表现力强,这不只是表面工夫,与多看、多练、多想都有关系,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篇美文,记者的初稿是基础,可能不需要改动,但大部分稿件是需要记者和编辑一起“打磨”的。这其中的“切磋琢磨”需要一个度,双方要彼此尊重,换位思考,良好沟通。记者要理解编辑的良苦用心,编辑则要体会记者新闻写作的“得意之处”。 编辑要根据记者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有时记者为了第一时间发回稿件,写得不够细腻;有时因为记者还要继续跟进采访,写稿时间不足;有时一篇稿子是多个记者同时在采写,无论哪种情况,最后的统稿都是相应的责任编辑。 贰 如何写新闻、如何体现“笔力”,借用徐勇的话,就是要用短语和直接引语,多白描而少用形容词,“的”字能不用尽量不要,不能有一句废话。 新华社新疆分社老记者杨克现回忆闻捷先生如何改稿的一段文字极为生动:闻捷每次动笔修改稿件前,总是端坐在桌子前,将记者的原稿看上几遍,有时还站起身走向墙壁的新疆地图前,查查记者活动的方位,然后重新坐下来,掩卷静思良久,才逐字地修改起来,字迹极为工整。改好了,还要念给我听,听着听着,有不妥之处,又重新修改,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 “笔力”是有魂的,借用徐勇的一句话:“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份忠诚,对纯粹新闻的忠诚,我们无以支撑。”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