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眼中的新闻媒体2020年11月 作者:赵振宇 来源:记者编辑圈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把握正确态度,提升媒介素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9年3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 ...
内容:
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把握正确态度,提升媒介素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9年3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二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三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四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五要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六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政一方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因为这关系辖区一方的政治安定,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 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其中就包括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领导干部眼中的新闻媒体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采制权开始出让。以往,只有领取了记者证的人员才可能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工作。而今天,随着博客、播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的出现,网民参与新闻采访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记者之外,还有一批业余和专业的“新闻线人”,他们凭着自己的胆量和热情,在事件发生后和记者一样赶赴现场进行采访,有时,他们就在事件发生的现场。他们的出现,是对新闻人的一种挑战,同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发布权有所削弱。由于传播手段和工具的发展,官方发言人和主流媒体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拥有往日的绝对权威。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及时发布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对主流媒体报道的不同意见。所有这些都对新闻报道的发布时机、发布方式和发布内容提出了挑战。 三是交流的领域扩大。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相互联系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大为压缩,希望获取信息的愿望更加迫切,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接收信息日益快捷,信息在“地球村”瞬间传播已经成为现实。 新闻记者是专业的新闻采编和传播的执行者,与他们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宣传效果。政府官员与媒体打交道首先必须找到正确的位置和心态,否则不断出现的官员“雷人语录”有损官员形象,同时也会贻误我们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媒体人员与行政干部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微妙,政府被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面临的传播压力日渐增强。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新闻记者》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成的调研组曾对前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的全国31个省市区的5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关于“中国领导干部媒体关系”的问卷调查,这些数据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领导干部对媒体的态度和认识。 (1)调查发现,领导干部对媒体的重视程度方面,认为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是否重要的选择中,认为“重要”的占61.5%,“很重要”的占20.4%,“非常重要”的占15%,“一般”的占3%。 (2)关于“与媒体沟通是否为干部的必备素质”,认为“是”的占94.8%,“不一定”的占5.2%。 (3)关于“是否需要掌握与媒体沟通技巧”,认为“需要”的占90%,“需要掌握一些”的占10%。 (4)关于“您觉得面对媒体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选择“担心说错话”的占31.7%,“不习惯面对媒体”的占22.6%,“怕记者做文章”的占21.9%,“环境不允许多说”的占19.5%,“不知该如何面对”的占4.3%。 (5)关于“您对媒体监督的态度”,选择“欢迎媒体监督”的占56.2%,“有限欢迎”的占27.4%,“看情况”的占14%,“无所谓”的占1.8%,“拒绝与抵制”的占0.6%。 (6)关于“您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采访”,选择“愿意接受”的占42%,“看情况而定”的占38%,“不愿意”的占10%,“无所谓”的占4%,“回避”的占4%,“拒绝”的占2%。 (7)关于“您认为与记者的关系”,认为是“合作者”的占60%,“朋友”占28%,“对手”占8%,“其他”占4%。 调查表明,大部分领导干部已经觉察到行政工作与媒体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实现与媒体的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也有极少数干部“拒绝与抵制”媒体监督,“回避”和“拒绝”接受记者采访,还有8%的干部视记者为“对手”。这些调查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但调查中反映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发生了新变化,有的却更甚。如果这些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或部门与媒体打交道,就可能出现差错甚至酿成大祸,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与记者交往要注意克服的心理 与记者交往要注意克服可能存在的自傲、自卑、片面以及顾忌心理。 一、自傲心理。常常表现为对记者主动联系工作表示漫不经心,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约定会谈的时间,常常因某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错过,使记者扑空;接待记者,傲气十足,爱理不理,只提供一些已经报道过的材料,不愿深入详谈;对记者的来往送行不愿意提供方便,消息刊出后也没有一句感谢,或者不说再联系的话;等等。 二、自卑心理。行政人员面对记者不知如何接待是好:接待热情了怕记者认为是自己在讨好,于是不敢大胆、全面地介绍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开拓创新又怕别人说是出风头,生怕说出一句话被记者抓住做文章。这些表现都不利于开展工作,特别是不利于强化宣传效果。 三、片面心理。对宣传过自己成绩的记者热情,对揭了短的记者表现冷淡;对大单位的记者盛情款待,对地方小报的记者冷落一旁;对有名气的记者大加赞扬,对一般记者特别是年轻的记者不屑一顾。这种片面性表现在接待记者的采访、座谈、提供材料以及生活安排上。新闻单位不论大小,记者不论老少,都应一视同仁,提供同等良好的接待,不可厚此薄彼。 四、顾忌心理。有不少领导干部见了记者顾忌重重,怕与记者交往。宣传了本单位的成绩,怕上级领导“鞭打快牛”,怕左邻右舍犯“红眼病”,怕职工说“吹牛皮”。揭露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又怕上级说自己无能,怕同行说自己平庸,怕下级说自己“捅娄子”。不宣传自己,又怕别人说自己封闭保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前怕狼后怕虎,不知如何是好。领导干部应该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记者。 与记者交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与记者交往也要注意把握几项基本原则:坦诚相融,平等相处,热情相助,患难与共。 一、坦诚相融。领导干部对人要胸怀宽阔,以诚待人。只要不属于保密信息均可向记者通报。有些情况告诉记者也并不一定会被全部报道,哪些情况觉得不宜宣传或者少宣传,或延时宣传,均可向记者说明。政府坦诚对待记者,记者也会维护政府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不会轻率报道。 二、平等相处。领导干部和记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保持平等关系。记者到了政府,不可当钦差大臣,颐指气使;政府工作人员也不可受宠若惊或视为麻烦。对于记者的正当要求要尽力满足,对于记者的不正当要求应予以回绝,对一时难以满足的要求应予以说明,对自己的难处请记者予以谅解。不卑不亢,是政府工作人员接待记者的基本尺度。 三、热情相助。记者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要领会上级的意图,深入调查,整理材料,构思写作,特别是对于时效性很强的报道,记者们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政府工作人员应予以热情帮助,联系采访对象,提供采访方便,查询参阅材料,配送摄影照片,特别是根据新闻工作规律和记者繁忙的特点,保证记者采访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在报道发出后,相关人员要及时收集各方面反映的情况,与记者取得联系,便于记者不断改进工作。 四、患难与共。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只愿报喜,不愿报忧。有了失误不仅不愿告诉记者,还对记者遮遮掩掩,遇着记者如实报道,更是心怀不满。在他们眼里,记者揭短是与政府过不去,不仅在报道上不提供方便,有时甚至在人格上对记者进行侮辱。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面对媒体把握正确态度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开展了以治庸问责、提高干部素质为目的的“电视问政”活动。电视问政节目播出后,参加电视问政的政府官员都表示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有的网友们不买账,认为问政很“温和”,感觉领导们的回答似打“太极”,也有网友直言“答非所问”。还有网友表示,一些坐在问政席上的官员“打官腔”“说空话”。面对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官员承认自己是网友所指。笔者曾以特邀评论员身份参加了多场电视问政,有官员对笔者说:“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清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多了又说我们打太极,而且主持人经常打断我的话……”看来,如何面对媒体讲好真话,是当今时代领导干部的一个新课题。 电视媒体为何受到人们这么强烈的关注?因为,“晓之以理”以印刷形式呈现会更有说服力;而“动之以情”最好以视听媒介的形式呈现,因为它们要求具有能引发情绪的形象而几乎不需要理解。所以,电视问政这种形式一开始就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也成为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种好方法。领导干部参加电视问政,要明白电视问政不是什么,即电视问政不是报告会,不是汇报会,不是演讲会;要明白电视问政是什么,即电视问政是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是检查承诺的问责会,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交流会。电视问政是一档电视节目,当然要按新闻规律办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节目,而是政府的一个工作平台,要通过电视问政达到治庸问责、奖优罚劣、提高素质、提高效率的目的。那么,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就应该以找问题、追责任、兑现承诺为主。 针对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现状,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需要研究: 第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中央多次提出,要让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为什么?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让人民监督。而新闻媒体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形式和渠道。既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本部门工作出现问题和差错时,学会与媒体打交道。笔者到过许多政府机关讲课,不少干部对于媒体的监督职能不理解。不知道新闻记者为什么对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不感兴趣,而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监督报道很上心,而且报社鼓励,会多评分(这种看法其实也是片面的)。看来,媒体朋友与政府官员的交流沟通是有必要、有好处的。 第二,学会在媒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接受媒体采访和回答记者提问与自己检查工作做报告不一样,必须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电视直播的现场要求更高。其一,它要求用大家都听得明白的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官员们注意自己的形态、语言、语气和现场回应;其二,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要做到这两点其实是很难的,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学习提高。有的地方电视问政为了保证官员回答问题守时,采用了电脑读秒计时器,超时就会发出嗡鸣声直到关闭话筒。这些都向官员提高面对媒体的能力发出了挑战。 避免“官员雷语” 网络时代领导干部如何“学说话”是当下的一个大问题。一段时间来,“官员雷语”现象接连出现,引发公众关注。据媒体披露,今年10月16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频率新闻广播《政风行风热线》直播时,万宁市一位村民向节目组反映自家土地确权证书迟迟未发,节目组连线属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询问此事时,对方称:“现在的刁民太多了,就是你们这些新闻媒体支撑着他们……”此话落音,随即被该节目主持人艾阳打断,直言“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10月22日,该地党委政府就此事进行通报,责成当事干部向栏目及主持人道歉。类似这种“刁民太多”的“雷语”,把群众的合理办事要求当做无理取闹。而主持人艾阳直接怒怼谬论话语,可谓辣味十足,表现出一位职业新闻人的可贵品格。 透视近年来出现的“官员雷语”可以发现,其中既有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也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群众意识的淡薄和公共话语能力的缺失。新华社记者曾通过调查指出:在监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官员需要重新“学说话”。“官员雷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狂妄嚣张型。“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几年前河南省规划局某个副局长这句质问记者的“雷语”可谓代表,不但摆错了党和百姓的关系,其粗暴蛮横的做派也可见一斑。 二是愚蠢无知型。据媒体报道,一个地方官员问专家“江豚好不好吃”,当得到“不好吃”的答复时,这个官员竟说“不好吃干嘛要保护”,如此无知自然遭到网民拍砖。 三是僵化八股型。有的政府网站对反映的问题回复大多是“问题已受理,将尽快答复”,有的甚至答复为“已阅”,这种官腔十足的话语方式实际是把日常机关化的文风搬到了网上,不但缺少亲和力,更令群众生厌。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出现“雷人语录”的首要原因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好似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高高在上,一旦有了向公众说话的机会,难免说出一些“雷人”的话;长期性的体制弊端培养了这样一些人,他们作风独断,不习惯接受规则,说话、做事常常违反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注重形式主义、官场的繁文缛节,等等,他们不习惯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因而总是说一些“雷人”的话。 第二,这些“雷人语录”,体现了这些官员们的品格素养较差。具体来说则是:缺乏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欠缺相关知识的训练;缺少“社会知识”,不懂得一些生活的常情、常理,跟公众说起话来让人感到“雷人”;缺乏法律、国家政策、党政方针的相关知识。其实很多事情在宪法、党章上都写得很清楚了,他们不了解,又不去学。 第三,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政府信息公开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有些人不努力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因而时常会说些“雷人”的话。 第四,不可否认,一些官员缺乏现代舆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这也是他们说话“雷人”的原因之一。 或许可以说,这些“雷人语录”是一直存在的,也许他们日常就习惯这样的说话方式,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说话方式终于被公众一一看到和听见,成为一种新闻现象,网络将之放大了。其实这也是双向的,好的可以放大,坏的也可以放大。所以在网络时代,官员们的言行需要更加谨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曾撰文提醒领导干部说话做到14个“不要”:不要做报告,不要抖家底,不要居高临下,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有对抗心理,不要念稿子,不要上专业课,不要假装幽默,不要借机捧上级,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不要讲空话、套话,不要向记者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弄不好身败名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领导干部要把群众装在心里做明白人,笔者以为很对。要做“明白人”首先要明白群众是谁,怎样把群众装在心里。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能把群众称作“刁民”。所谓“刁民”,是指那些狡猾、奸诈、顽固,故意使人为难之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确有这样的人,不奇怪。问题是,我们不能将群众特别是那些爱提意见,或方法不妥,或提了意见后又被证明是错了的人视为“刁民”。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群众中蕴藏着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只有如此认识他们、对待他们,才可能将他们时刻装在自己的心里。第二,不能用“不明真相”来说群众。群众之所以不明真相,是因为掌握信息的机关和领导人没有及时把真相告诉他们。2019年5月15日发布经修改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第九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行政机关未按照要求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予以督促整改或者通报批评;需要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责任的,依法向有权机关提出处理建议(第四十七条)。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才能真正将群众装在心里。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不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突发事件虽然发生的范围、地点、时间、演变形态都有所不同,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但是突发事件大都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快速处理的紧急性、对管理能力的压迫性,是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考验,具有吸引受众关注的新闻性,这些特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对政府机关、对领导者来说,能否快速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都是提高和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在这样一个突发事件不断增加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中,突发事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即使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和与政府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交通事故,政府部门对其处理的方式、手段以及有效性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不及时化解眼前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只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危机。 2020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中发表评论《疫情防控,需要什么样的好干部》。评论中写道:“疫情考验着党员干部,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识别干部。这几天,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正司局长级)备受称赞。她多次出现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就疫情防控工作展开答问。细心的人发现,面对发布会上的各种问题,她往往脱稿回答,没有官腔,数据、事实能脱口而出,表达清晰流畅。专业、干练、利落、温情,是很多网友对她的评价。”人民日报评论将新闻发言人的现场表现提到“好干部”的高度,足以说明新闻发言人现场表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传播中,稍有不慎,产生的负面作用是十分严重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此次疫情初期湖北省政府召开的几次新闻发布会上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闻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与他们在平时工作中的投入和学习是分不开的。焦雅辉受到称赞不仅是由于她在发布会现场的出色表现,从网上搜寻得知,在单位她就是一位努力工作、掌握实情、获得多项荣誉的好干部。 新闻发言人是靠嘴巴讲话来完成任务的,而这是一件复杂且精细的工作,只有做到掌握实情、心里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从容自若。而有些干部之所以慌张、出错,一味地念稿子,答非所问,甚至多次念错数据,往往是工作不够扎实、能力不够过硬的表现。信息时代学会说话,也是领导干部的一种作风转变。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介素养宣言》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实,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强调:“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信息如同空气,每天都要呼吸。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不关注信息,特别是领导干部,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阅读信息、思考信息、发出信息,必须重视媒体,要利用媒体做桥梁和接力棒。”“在这个时代,新闻素养已经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不会和媒体沟通,执政能力就不完整。”习近平指出网络时代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进入了新时代,领导干部责任重大,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媒体打好交道。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