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巨变彰显新闻扶贫力量2020年11月 作者: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对于新闻扶贫,有人认为是“纸面文章”,事实上并非如此。11月11日,《新京报》刊发了一组《一起+》特别报道。其中,《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与彝族女孩某色拉作的对话报道——《搬离悬崖村后新学校在家对 ... 内容:
对于新闻扶贫,有人认为是“纸面文章”,事实上并非如此。11月11日,《新京报》刊发了一组《一起+》特别报道。其中,《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与彝族女孩某色拉作的对话报道——《搬离悬崖村后新学校在家对面》引人关注。 上学、回家、搬家、喝酒、卖蜂蜜、课外班、上厕所、猪圈、苍蝇、普通话、打电话……看似琐碎的聊天,实则是对悬崖村今日变化的感受。 从藤梯到钢梯,从没有信号到网络覆盖,从山顶土房到县城新家,从旱厕到水冲厕所,从不会说普通话到流利表达,从脏乱差到整洁有序……《搬离悬崖村后新学校在家对面》是4年前报道《悬崖上的村庄》的后续。 2016年5月,陈杰走进海拔800米高的阿土列尔村,5月24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图文报道了孩子们爬藤梯上学的故事。照片上,13岁的某色拉作和同村孩子奋力攀爬藤梯回家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全国读者的心灵。 应该说,《悬崖上的村庄》《搬离悬崖村后新学校在家对面》两篇报道的溢出效应令人欣慰,称得上是新闻扶贫的又一经典案例。在笔者看来,新闻人除用手中的笔奋力为精准扶贫鼓劲外,还间接地推动了贫困山村改变面貌。 由此笔者联想起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一经刊载便轰动了海内外。资料显示,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此后半年基金会收到捐款仅1200万元。然而,1992年4月“大眼睛”被确定为希望工程标志后,短短8个月内基金会便收到捐款突破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希望工程已援建希望小学20359所,资助学生逾617万名,培训农村小学教师11.4万名,募集捐款达162亿元。 悬崖村发生巨变、希望工程取得成效,与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不无关联,而这正是新闻力量的体现。其可见之处在于,小则推动一个贫困村庄发生巨变,大则推动全社会关注希望工程建设,一如4年前陈杰采写的《悬崖上的村庄》、近30年前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 新闻扶贫没有大道理,有的是新闻人不停的脚步。今天,《新京报》报道陈杰与彝族女孩某色拉作对话,在笔者看来不只是向读者、向社会报告悬崖村的今况,更为主要的是澄清一个误解,即新闻扶贫非“纸面文章”,而是实锤。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