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90后”记者的重要一课2020年11月 作者: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经历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报道,从中获得逆行的勇气、经受住业务的检验、锻炼抗压的能力、得到心志的磨炼,无疑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 内容: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胡喆——90天,“90后”记者的重要一课 “经历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报道,从中获得逆行的勇气、经受住业务的检验、锻炼抗压的能力、得到心志的磨炼,无疑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从“暂停”到“重启”,新华社国内部“90后”记者胡喆在武汉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90天。 近日,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胡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生活中有太多未知,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去记录,去讲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好故事,更好地弘扬这场伟大抗疫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 没有时间思考恐惧 1月22日,距春节仅剩不到3天的时间,距武汉实施离汉通道管控仅剩不到24小时。胡喆主动请缨,毅然踏上奔赴武汉的列车。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去前线就是我唯一的想法。” 赶往武汉采访的途中,胡喆没有时间思考恐惧,而是“满脑子想的都是去了以后怎么办、要开展哪些工作、报道的重点有哪些、如何跟前后方做好衔接”。对胡喆而言,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勇敢。 “封城”初期的武汉,不断累积的病患数字,悬在每一个人心头。 通过采访各方专家,胡喆了解到,方舱医院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难题。“我和同事们加强了对方舱医院的报道。” 从2月8日元宵节,到3月8日妇女节,在武汉前线采访的1/3的时间里,胡喆见证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从开舱到休舱的全过程,以及方舱医院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更忠实记录了这些感人的瞬间。 用报道敲响“定音鼓” 胡喆在武汉战“疫”报道中扮演着多元角色。疫情初期,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新华视点”账号上开设的《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等专栏。通过记者自拍、自说、自评的方式,以拍摄Vlog的手法,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战“疫”一线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多元表达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报道更加可感、可及、可互动。 疫情最严重的1月底、2月初,面对公众的焦虑和关切,胡喆数次深入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定点医院,采写了《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战红区!——发生在武汉抗疫隔离病房内的故事》等一批重点稿件。 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在提供有效新闻信息的同时,胡喆和同事们通过一篇篇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有力敲响了“定音鼓”,传递了抗疫正能量。 暖心传递必胜力量 拄着拐杖坚守岗位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余追,把孩子送到高速路口后义无反顾回到工作岗位的医院小夫妻,和孩子视频时哭成泪人的护士妈妈……胡喆和同事们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发掘、报道,为武汉战“疫”注入了温暖的力量。 1月27日,胡喆和同事们对“武汉协和医院被感染的医护人员成功治愈并出院”进行了直播报道。“医护人员被感染,一直牵动着各方的心。被感染的医护人员成功治愈出院,在疫情肆虐最严重的当口,非常振奋人心。当听到刚刚出院的胡医生告诉我们‘出院休息好以后,我还要归来再战!’时,在场的每个人无不为之振奋,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能动摇必胜的决心。这份正能量,就要靠我们的报道去传递给更多人。”胡喆说。 胡喆告诉记者,90天的战“疫”报道,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新华社“90后”记者传承红色基因、明确奋斗方向的人生之旅。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