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苦心拟开头谈文章的写法2020年11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大家都很喜欢读苏轼的诗文,他的诗文写得确实好。然你可曾知道,他每出一篇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那都是花费心思、反复修改而成的。
话说有一天苏轼为韩愈写碑文(即《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写了 ... 内容:
大家都很喜欢读苏轼的诗文,他的诗文写得确实好。然你可曾知道,他每出一篇文章也不是很容易的。那都是花费心思、反复修改而成的。 话说有一天苏轼为韩愈写碑文(即《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写了好长时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开头,一直改了几十遍都不理想。 他眉头紧锁,在屋中来回踱步。忽然间,他酿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两句话,为这篇文章定下了基调。 点评: 对这句话,有专家评论说,苏轼对韩愈评价过高。但从写作角度来说,却也给人一开始就有震聋发聩的感觉,令人叫好。 由此给人们写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文章是在反复琢磨中形成的。 写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需要作者精心构思、反复琢磨才行。 为什么呢? 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将所写的事物也包括人物写好、写精彩,不经过一番思索、雕琢,那怎么能写好呢? 记者写稿子也是如此。 一个记者要把所采访的人和事写好,首先要深入采访,同时还要仔细考虑稿子的开头、结尾、布局和文字等诸多要素,然后起笔行文。 写评论更是这样,不仅要收集相关材料,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工作。同时,在确立观点、谋篇布局、行文结构等方面要多费脑筋。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范荣康、评论部主任钱湜辛等前辈,曾是我在评论部工作时的顶头上司。他们都是写评论的高手,不仅写作量大,还具有出手快的特点。表面上看,好像他们信手拈来、不费多大的劲儿。实则下的功夫很大。 我曾听钱湜辛主任说,当写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任务下来后,他就进入思考状态。上班时想,下班后仍在想;乘班车时想,走路时也在想。想什么?想稿子的开头,想稿子的布局,想拟出新鲜的语言……只有当稿子发表后才有如释重负之感。 可见,只有在反复琢磨中,文章才能写成、写好。 倘若在这些方面没下足功夫,即使写起来也是磕磕绊绊,稿子不可能写好。 启示二:酿出锦言妙句,使文章有“文眼”、“段眼”。 苏轼写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句子,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打下了行文的基础。 这种写法,也就是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写法。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愿意这样的写法。因为这种“立片言”的写法,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给读者一个总的概念,还使自己写起来顺畅。 郭沫若在写《赠陈毅同志》诗时,也曾用过这种写法。开头第一句就是“一柱南天百战身”,这7个字,把陈毅的特点写出来了,还使整首诗有了“文眼”。 《解放日报》11月13日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发表了社论,一开篇这样写道: 30年披荆斩棘,30载雨雪风霜; 30年屡创奇迹,30载启示未来。 《解放日报》(2020年11月13日 第8版) 这段话,简洁明确,文字对仗,颇有气势,感染力很强。 后来这种写法发展到被人称之为“领句式”的写法。即在文章每一段前有一个简短明确的句子做“领句”。 如在一篇题为“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的评论(见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3日 第 04 版)中,主干部分有三小段文字,每一段前都有一个领句,分别是: 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根植于精神的沃土。 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沉淀于艰辛的付出。 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升华于忘我的奉献。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日 第4版) 这三个领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段眼”。有了这“段眼”,使全文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这“领句”,可以是一个小观点,也可以是一句锦言。文字简洁、明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写文章不易,其中不少“道道”值得行文者们好好琢磨一番。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