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11月 作者: 来源:长江公众号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活在表格里的牛》刊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参评中国新闻奖时填报的体裁是副刊类的报告文学。这篇稿件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唯一的副刊作品。 内容:
李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传播系2017届毕业生,本科毕业后,保研北师大,目前就职于中国青年报。他在2019年11月13日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作品《活在表格里的牛》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在刊发时,李强的署名还是一名见习记者。 《活在表格里的牛》刊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参评中国新闻奖时填报的体裁是副刊类的报告文学。这篇稿件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唯一的副刊作品。其实,这更像是一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的尝试。 《活在表格里的牛》将宁夏西海固地区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借牛骗补”现象揭示于众,有报告文学的生动表达,有舆论监督的锐度和思想力度,对于扼止扶贫工作中数字造假的不正之风、真正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稿件中的吴月梅、周建国、王春桂、艾玉莲、牛永富等村民虽然均系化名,但作者先后两赴西海固,历时20多天,走访近百人,目睹“借牛骗补”,以详实的证据展示了这一链条。 稿件刊发后,当日,宁夏固原市委市政府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本文情况,开展专项排查,并指出“舆论监督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国务院扶贫办通过政务号表态“把‘活在表格里的扶贫牛’牵出来”。 见习记者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一感觉是,小伙子运气爆棚,中了千万大奖。背后确实有运气的成分。比如得到借牛骗补的线索;比如报社领导同意在脱贫攻坚大业里做舆论监督戳穿皇帝新装;比如能够从报社脱颖而出,拿到参评资格,等等。 但一个记者的天分和努力,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跟农民聊天,听说此事,就能敏锐记住跟踪追击。这就是本事。现实生活中,多少记者对大鱼的细微水泡无动于衷以至一无所获哦! 老实说,新闻敏感与舆论监督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正面报道同样需要新闻敏感。但我们同样要承认,对于问题的发现,会让记者们更有兴奋感,更有使命感和崇高感。因为自己的报道,而解决问题,对于记者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比多拿一笔钱更持久更有吸引力。 而正面报道,即使发掘出隐士英雄,能给记者带来什么心灵震撼呢?到老了,跟儿孙辈吹牛,老子当年戳穿了个别地方扶贫牛皮,为国家挽回了损失,匡扶了正义。这恐怕会比说老子当年发掘了一个典型让他成为名人从此人生走上巅峰更有意思更有价值一些。 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热爱的人尽情磨砺自己的专业能力,恐怕是所有培养人才的地方共同的成功之道。 李强,在地大做学生记者时就一直表现得特别的积极。每周例会,在会上分享读书读报心得,商议选题,他总是提早准备,热衷分享读报感想,还会提出各种新选题,跑新闻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他是真的热爱新闻这个职业。他的同学回忆,今年疫情暴发初期,他刚好在河南老家,记得他还专门去老家人民医院了解情况。但没多久,就来了武汉。后来,从他朋友圈看到,他一直在一线报道武汉疫情,经常出入新冠定点医院,一直到疫情好转,他才随大部队一起返回北京。 当然,获得大奖也不应该成为一件迷信的事情。不是说,一个年轻人刚刚出道,就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该破格提拔或如何如何奖赏。对人的评判,一次功勋不等于事事搞定。对于李强,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应作同样观。不断努力,才可能继续取得成就。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