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写作的新特点:“扬短避长”2020年11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网文写作的新特点:“扬短避长”
刘国昌
XX学员:
你好!微信上咱们一直讨论网文写作的问题。今天集中说一下网文写作的特点,那就是“扬短避长”。
一看题目,也许你会说,您是不是写错了?应该 ... 内容:
网文写作的新特点:“扬短避长” 刘国昌 XX学员: 你好!微信上咱们一直讨论网文写作的问题。今天集中说一下网文写作的特点,那就是“扬短避长”。 一看题目,也许你会说,您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扬长避短”啊! 本应该是“扬长避短”,但我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专门说说“扬短避长”。 这是一个关于写文章的话题。 文章有长短,古今亦然。但作为新闻作品来说,特别是网络文章的写作,应该是“扬短章”、“避长文”。 于此相联系,还应该倡导“扬短句”、“避长句”。 01 新闻作品本应是“短章短文”,可长期以来形成的“长风”顽疾一直未能很好医治。尽管“刹长风”几乎天天讲,但收效甚微。 然时至今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摆在面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逼迫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因为不改变“长风”,就会失去读者;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市场就会萎缩,媒体就无法继续发展壮大。 02 文章长短与读者多少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文短,读者诸多;文长,读者减少。 在当前互联网形势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和突出。 一些作家已敏锐感觉到这个问题,在写作方式上作出调整和改变。 作家刘心武说,现在不少读者特别是90后、00后的年轻读者,很多人已习惯于手机阅读,不耐烦长篇幅的东西,就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 他最近写的《邮轮碎片》一书,先确定叙述方略,最后选择了这种碎片式叙述。读者可以“随读随歇”“随闲随读“。 现在一些媒体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紧迫,在行文上力求“写短文、避长文”,并在制度上有所保证。 比如宝鸡日报为刹稿件的“长”风,2019年下半年,新修订的《业务考核办法》规定: 消息200字10分,1000字也是10分; 通讯1500字以内按每千字15分考核,超过字数反而按千字10分记分。 鼓励记者写“精品稿”;编辑的标准版要发12篇稿件以上才计分, 优版没有稿件数量限制,既鼓励编辑把“臭而长”彻底拿掉,又激励打造精品栏目及版面。 这个规定不错,从制度上对字数有了限制,迫使记者们有意识地写短稿、多写稿。 03 如何写好短文呢?关键一个环节是:在精炼上下功夫。 如鲁迅谈师生关系的一段短文: 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于此颇有反感。 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 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但当国民党要没收他的几间破屋,我实在不能向当局作媚笑。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 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 以上是鲁迅1933年6月18日写给友人曹聚仁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专门谈师生关系的。这个段落,有观点有例子,完整表达了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写得简洁、精炼。 短文,并不意味着“单薄”;短文,不一定不充实。关键在于有内容,有观点,有例子。在行文上力求简练。 04 短文之后,就是短句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文章的写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句子越来越短。 比如“码字工匠老詹”公号的文章,句子都很短。 如: 老詹是从小县城走出来的。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给了我一个走出县城的机会。 否则,四川金沙江边那个小县城,还有一个叫做詹国枢的老头儿。 人哪,总得想办法挪动挪动,走出固有的已经熟悉的圈子, 否则,你就一辈子在这个圈子里打转转了...... 句子都很短,好看,易读。 在排列上,有点像诗句的排列,一句话占一行,眉清目秀,十分清爽。 05 如何写好短句呢?写短文一样,要在简练上下功夫。 先来看一段长句子: 在报社的日子,每一分钟都是学习的课堂。 从新闻标题的策划、采写理念的思考、文章结构的布局、特色亮点的突显和不同事件的描写形式,到新闻线索如何发现,新闻人物的接触,在闲谈的氛围中如何达到采访目的,过时效的新闻稿件的补救方法等等,在之后的新闻工作中,我把在学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不断应用于新闻实践中,按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为成为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人而奋斗。 这个句子太长了!“一逗到底”,简直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了。 能不能短呢?完全可以。 比如学习的内容那段可改写为: 学习内容很多,有新闻标题的策划、采理念的思考、文章结构的布局、特色亮点的突显和不同事件的描写形式等。 还有新闻线索如何发现、闻人物的接触、闲谈的氛围中如何达到采访目的、时效的新闻稿件的补救方法等。 这样分开来写,就可以避免了过长的句子。 小结语 “扬短避长”,是网文写作的一个新特点。 看起来好像是个技术问题,其实不然。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要深刻认识到,不在“短文短句”上下功夫,今后就会丢掉读者。因为读者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喜欢短文章! 为文之人,下大决心吧!多在“短文短句”上下功夫,下足功夫。惟其如此,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