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讲坛 >>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2020年11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 ...
内容: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我们所指的编辑是从事编辑活动,在精神生产中处于成果产生到进入传播的中间环节上的一种职业角色。编辑的改稿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的特点,并服从这一环节的要求。其改稿在为作品进入传播这一明确目的之下,还会有一些相应的原则需要遵循,或者说受其制约。

  首先,编辑处于大众传播通道的“把关人”位置,对稿件的判断与修改直接影响着作品是否可以走向社会。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编辑的“权力”使其对稿件的修改意见具有主导作用。

  其次,也正因为编辑担当着以上角色,所以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所体现的不能是编辑个人的好恶,而必须是社会的要求。如果说上面是“权力”的话,这里就是“责任”,改什么,如何改,要为社会负责,为读者负责,也要为编辑所在的出版机构负责。

  再次,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建立在使稿件能够传播的基础上的。作者将稿件交到编辑手中,就表达了要公开发表的意愿,这标志着作者已开始行使著作权。所以,编辑改稿还需要尊重、保护作者的著作权,这是与其他人改稿尤为不同的。

  最后,编辑(特别是书刊编辑)面对的大多是成熟的作者,其中有一些会是某领域的专家,所以,论稿件的内容,编辑的理解未必强于作者。

  编辑改稿需要的是发挥自身之所长,如根据对政策法规的熟悉、对传播规则的掌握、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来修正和完善作者的作品;同时,还要学会面对自己不内行的专业领域的稿件也能发现问题的本领,这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功能。

  其实,凡是从事编辑工作的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这些原则对稿件进行加工,同时总结着自己的一套改稿的方式方法。

  佛家有入门二法之说:

  一为行入,是指靠修行打坐而逐渐领悟佛理;一为理入,是先学佛理,从明白佛理到领会佛法真谛。

  以此类比,长期以来在对改稿方法、规律的掌握上,绝大多数编辑走的是“行入”之路,只是近年来在编辑学研究推动下才注意到“理入”之路。武汉的钱文霖先生研究和倡导的科技编辑方法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根据许多资深编辑的经验和我们自身的体会,编辑改稿的规律似可归结为这样三条:

  第一条,不能不改,尽量不改;

  第二条,改对不改好;

  第三条,保持原意,保留原味。

  先说“不能不改,尽量不改”。任何稿件都不能说到了完美无瑕、不可改动的地步,而且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作品传播所必须遵守的规矩,要使作品进一步完善和进入传播,总有需要改动之处。

  更具体地说,站在编辑角度审视稿件,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进行修改的,主要有:

  (1)稿件中的思想倾向与政治观点有不适宜之处。

  (2)稿件写得不太到位,或是深度欠缺,或是重点不突出,或是该点到的未点到。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编辑约稿上,由于作者的稿件没有达到编辑要求与完全体现编辑意图,所以必须改。

  (3)稿件中有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之处,或有常识性错误(包括作者的记忆错误或笔误)。

  (4)稿件中有语法错误,或作者的语言习惯有不合通行惯例之处。

  (5)由于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要求而需要增删的。由此可见是“不能不改”。

  但又必须注意“尽量不改”。这样做最根本的是为防止改错。任何编辑的知识面以及改稿水平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应该很了解的事物也难免有不清楚的一面。

  当然,编辑弄不清的就该及时查找权威的工具书、资料书,但有些问题也不是工具书就可解决的。举个例子,有本书稿中有这样一句:

  “印刷厂年产铅志××吨。”

  这是指铅印时代的印刷厂,编辑觉得“志”该为“字”,于是改了,但后来发现又一处仍是“铅志”,不禁生疑。

  在专门了解后,才知该厂为邮电系统企业,在完成印刷业务之外,还生产用于邮袋封口的小铅饼。这种东西在夹麻绳压扁后称“铅封”,而未使用前就叫“铅志”。如改为“字”,读者不会认为错,但实际上大错了。而“铅志”一词在一般工具书上也是查不到的。当然,从编辑加工角度来说,对这种少见的专用词语应当加注以方便读者。

  诸如此类经编辑改动后,与作者原意大相径庭而读者并不会发现的情况是很多的,它使原文的信息发生偏差、丢失甚至错误。这里,我们不妨再举若干例:

  1.“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而降低标准”被改为“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子而降低标准”。“面”是指不同方面或不同领域、层面,而“面子”则是情面、关系。

  2.“这之中无形的损失就大多了”被改为“这无形之中损失就大多了”。原意是强调看不到的损失,而改后则没有这种意思了。

  3.“科学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被改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科学学”是研究科学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改后只是一般科学的泛称了。

  一生从事写作又长期担任编辑的巴金老先生曾说过:

  “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章,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就是犯了错误。”

  为了少犯错误,所以编辑改稿还应注意“尽量不改”,切不可自以为权力在手,水平高明,红笔一挥,对稿件妄加改动。

  再说“改对不改好”。也有人将此总结为“改错不改好”,这就和“大胜某某”与“大败某某”一样,其实意思相同,只是中国语言的妙处使然。

  所谓“改对不改好”是指编辑改稿只把错的改对就行,不应该也没必要把稿子改得更好。这个“好”既包括表述上的符合逻辑、语意顺畅,也包括增加文采。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改稿有改好的要求是可以的,但这不是编辑改稿的要求。

  稿件中最常见的错误有三类:一是字词差错;二是标点符号差错,或计量单位、公式差错;三是知识性差错。

  三类中前两类较好发现,因为这是编辑素养方面的长项,只要态度认真,大多可以发现。但第三类差错则较难被发现和识别,这是对编辑知识面是否广博的一个考验,当然也是对编辑判断直觉的考验。要解决这一问题,是离不了工具书与请教专家的。有人撰文研究过这类错误,不妨也借用几例:

  1.时间有误的。“斯洛文尼亚于199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JATT)在1995年1月就被世贸组织(WTO)取代,经查,原文年份应为1994年底。

  2.术语不当的。“1995年全世界金矿产量下降百分之一,旧金回收减少百分之零点七,供求剪刀差达到七百吨。”——“剪刀差”在经济学上有特定含义,不是指差距,应改为“供求缺口达七百吨”。

  3.推论错误的。“出于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求,各国普降利率。”一一根据经济学原理,降利率意味着放松银根,如其他条件不变,反会加剧通货膨胀。

  4.事实错记的。“陈独秀多次来催,鲁迅于是写出了《狂人日记》。”一一实际上鼓动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的是钱玄同,鲁迅在其他文中提过陈独秀催稿之事,但所催之稿不是指《狂人日记》。

  类似的错误,编辑都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如一时拿不准,也应提出疑问交作者复核。这种改动于作者的原意没有损伤,改正之后只会使原稿增色,所以是该改的。

  但是,对于作者原稿中一些意义不差而编辑认为表述欠佳之处,则不必改动。这是因为编辑认为的欠佳已带有编辑个人的好恶色彩,而那些欠佳之处或许正是作者自身水平乃至文风的体现,保留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权,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如编辑一味按自认为好的方向修改,结果是编辑增大了工作量,读者少了不同兴味,作者缺了特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之何益?

  最后说说“保持原意,保留原味”。如果说第一条讲为什么要改。是谈必要,第二条讲改什么,是谈目标,这一条则讲如何改,是谈限度。

  “保持原意”是绝不可因修改而改变或影响了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对于学术论文来讲,则是只改知识性错误而不改其学术观点。如果其观点已经超出学术范围属于政治问题,那么也很好处理,编辑退稿不用就罢了,根本用不着去费力修改。至于其他内容,编辑如果做改变作者原意的修改,已属于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实不可取。

  “保留原味”则是编辑审稿时要体味作者的表述习惯、行文特点以及在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然后在改稿时注意不予改变。一句话,改后的稿件仍要像是作者写的。保持原意与保留原味相比,保留原味更需注意也更难做到,因为有时是要靠感觉去判断哪些是体现作者独有之“味”的。

  这在编辑面对文学类稿件或者文学性较强的其他稿件时尤其如此。这时的“味”可能就是作品的文采所在,甚至会含有作者独特的隐喻与暗示,那些需要编辑去体会,关于语言要简捷明白的一般写作原则以至语法规范等,往往这时都派不上用场。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没有被改成“墙外有两株枣树”。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没有被改成“聪明的你”。

  这里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气大的原因,但也说明当初推出此文的编辑是明白改稿之道的,是按改稿规律来完成编辑工作的。由于中国文字含义之丰富,往往是略有改动就有意义或感情的差异的。

  比如读者来信说“想向你们反映”,编辑觉得啰嗦,就把“想”字删去了,意思没变,但原文中谦恭请求的味道没有了。这自然是个极小的例子,如何保持原意、保留原味,说起来容易,但把握火候却是要见编辑的真功夫的。

  编辑加工做得好不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作为主体的编辑个人,有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差异。

  知识水平是指编辑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否足以发现稿件中的问题;工作态度是指编辑是否认真去审读以及斟酌如何修改;业务能力表现为有没有掌握编辑改稿的规律和方法;身体状况则是指编辑工作时精力是否充沛,精神能否集中。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而了解和研究改稿规律仅仅是有助于业务能力的提高,尽管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但不是唯一的一条。明白这一点,就好理解,为什么同一份稿件经两位或多位编辑来加工会出现不同的修改结果了。即便都按规律做了,但结果是由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得,不是单凭改稿规律来决定的。

  编辑改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本文只是“寻”而已。但笔者相信,经过更多行家的研究和探讨,总会寻到真经,到时候人们就会说: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循。

  记者编辑圈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你有没有违反“不能不改,尽量不改”“改对不改好”“保持原意,保留原味”的原则呢?

  参与讨论

  作者简介

  孙琇,曾担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编辑之友》主编、《中国编辑》编委、《中国编辑研究》编委。论文曾获全国首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山西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本文选自作者作品集《编辑如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时经作者同意略有修改。

  转自|记者编辑圈

  来源丨木铎书声(ID:bnupub)

  作者丨孙琇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在编采实践中,如何体现迭代思维?
· 写好事件通讯的六个建议
· 改文风需要克服的3个毛病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新闻标题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
· 如何写出有灵魂、有滋味的新闻作品?
· 关注“冰点”人物的报道
· 长期积累对提升新闻写作至关重要
· 别再错用“感谢聆听”了!
· 一挖到底,挖出好稿!
· 关于新闻采访的18条提醒
· 媒体人要注意新闻采编中的这些“坑”,

推荐 . . .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焦点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相关 . . .

· 新闻标题上可以用标点符号吗?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写作六要素---5W1H原则
· 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的结构
· 采访时遇到的6种情况,怎么办?
· 网评文章怎么写的范文
·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 如何写好侧记?
· 记者采访技巧:七分采三分写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