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31年后,八勇士历数那深藏的南极磨难 (4)2020年09月 作者:张继民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成都之夜,丽澳滨江酒店高层宽大露台上,高振生、张国立、李国华等八位南极队友,阔别31年后相聚于此,最后把喜相逢推向高潮,以意味深长的歌声结束。 这一天是2020年6月8日。扫视楼门一侧,那扛着摄像机,举着录音器,调整聚光灯等一袭人,各司其职对着我们,表明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拍摄。
内容:
04 中山站巨变 眼前,体现成都饮食特点,桌子上摆有火锅,丰富配菜,及其啤酒,可以随便吃喝。但我们深知,现实首要任务是完成拍摄,尽可能回忆首次东南极考察队闪光点,还原当年队友们为了祖国南极利益,不惧艰险的牺牲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更新,中山站如何展示着它的巨变。 巨变一:中山站建站始于搭建三顶帐蓬。1988年12月25日,考察队领导登陆勘定站址后飞回考察船,要求留在站址的张京生、张继民、庞一农,还有后派的姜廷元、朱斌胜、白海刚等搭建五顶帐篷。八九级狂风中,他们奋战四个多小时,直到26日晨3时才搭起三顶帐篷。筋疲力尽,只好休息。近在眼前难得的背景——冰山,在笔者拍摄后,随之梦幻般地漂移了。张继民摄 巨变二:图为建站不久的场景。少量集装箱已经运来,首排基桩刚刚竖起。辙印通往站后码头。张继民摄 巨变三:中山站初具规模。1989年2月24日,一群阿德雷企鹅漫步测绘碑旁,俯视考察站看新鲜。我跑来赶紧拍摄。“多么漂亮的构图!”我边感叹边按下快门。几分钟后,这群成全我的企鹅溜了。气得一位跑来拍摄者,连连发出叹息声。张继民摄 巨变四:图为现今新颖别致的中山站建筑,在淡红色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典雅,富于诗意。来自网络 巨变五:相当气派的中山站组合图!把站上关键要素集于一体。新华社记者荣启涵摄 我们想起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首次东南极考察队(越冬队)。他们在站区生活条件远非完善、没有南极大陆越冬经验、没有蔬菜可吃、忍着无边寂寞等不利情况下,度过艰险生活。如随队医生肖卫群自制拔牙器,先后为5位队友拔牙。否则,患者们生活难以为继。最后在越冬队队长高钦泉带领下,以顽强意志,完成了中山站首次越冬考察任务。 得知他们当年在中山站留有精心制作的签名牌,笔者赶紧找前不久从中山站回国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请他联系中山站越冬队员,摄下签名牌传回北京,两个小时后,收到此照。 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越冬队)连续在南极工作长达18个月,即1989年2月26日~1990年2月9日(同年4月27日到沪)。为了让难忘时光永存,他们在中山站留下了具有工艺价值的纪念品——别具一格的签名牌。自制木框内镶有衬板,粘贴上薄薄南极石。在空白空间,写有20位越冬队员签名:高钦泉、王自磐、李德成、姜春洲、刘广东、陈秋常、赵海祥、肖卫群、李德顺、逯昌贵、姜德中、李林林、张京生、崔健、刘玉民、孙建顺、李钊荣、钱平、姜廷元、陶祖源。据说创意与作品出自心灵手巧的张京生。姜华摄 高潮迭起,央视摄制组安排我们与置身中山站的第36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视频连线通话。现代通讯技术让相隔万里的双方,面对面互致问候,互道珍重。 为取得理想视频连线效果,图为中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14名队员,正进行预演,校验连线设备。 视频连线正式开始。先是中山站十四名越冬队员分别自我介绍,然后越冬队领导通报了中山站科研、后勤等现状。老队员听后十分愉悦,高振生、张黎平、李国华激动地站起来,向他们喊道:“好!请各位注意安全,多多保重!” 相信“后浪们”会越来越认识到,中山站是基地、是桥头堡、是大本营。有了他,加之一批又一批考察队薪火相传积极努力,续建了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近岸站(暂无名),相继在冰雪大地呈现。可以说,中国能在南极大陆施展拳脚,首推得益于31年前中山站崛起。 中国南极泰山站。来自网络。 中国南极昆仑站。来自网络。 中国南极罗斯海近岸站(暂无名)。来自网络。 中国南极各考察站分布图。来自网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顾问魏文良评价说:“自从有了中山站,我国整个极地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他还强调:“中山站在中华民族极地事业伟大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非凡意义。”中山站建成之际,国务院发来贺电肯定我们:“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慨和大无畏精神。”事实上,所有贯彻祖国南极战略的1~36次考察队,无不具有这样的气慨与精神。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