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31年后,八勇士历数那深藏的南极磨难 (3)2020年09月 作者:张继民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成都之夜,丽澳滨江酒店高层宽大露台上,高振生、张国立、李国华等八位南极队友,阔别31年后相聚于此,最后把喜相逢推向高潮,以意味深长的歌声结束。 这一天是2020年6月8日。扫视楼门一侧,那扛着摄像机,举着录音器,调整聚光灯等一袭人,各司其职对着我们,表明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拍摄。
内容:
03 道不尽的磨难 为了在南极大陆创建中山站,116名队员乘“极地”号船驶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荆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极冰区20余天。后在1月14日22时15分~23时55分(当地时间),遭遇连续三次险些船毁人亡的特大冰崩。终于登陆,要把空耗的时间夺回来,拚尽气力投入建站。对此,在场的谈兴正浓的八位队友一一回眸这些磨难,在此略作表述。 磨难一:“极地”号抗冰船从南纬60度切入冰区,准备开进普里兹湾。1988年12月21日,发现船艏被坚冰撞出一个直径30厘米的洞,后来扩大到直径约一米。好在船壳是双层的,不会进水。不过,总指挥陈德鸿承认,船洞出现大大削弱了考察船抗冰能力。张继民摄 磨难二:面对着浮冰、冰原、冰山,尽快让考察船靠上南极大陆,成了队友们奢望。那时不能传照片,最佳通讯手段是传真。为让国内了解考察队所临困境,我请队友杨泽明把严重冰情画下来,以配合我的文字报道。就这样,这张冰情图与文字报道,一并刊于1989年初《人民日报》。 磨难三:苏联第34次南极考察总领队布拉米柯夫·米哈伊洛维奇来到“极地”号,了解到中国朋友很想把集装箱运到预定站址。集装箱重约2.5吨,他们“米8“直升机可起吊三吨。于是双方敲定,中方先把集装箱放到冰原上,他们再来直升机吊运。结果均因集装箱超重,导致吊运失败,空忙一场。 磨难四:由于“极地”号无破冰能力,面对冰原无可奈何。要尽快投入建站,解决冰原所阻,成了第一要务。此图为队友胡冀援所绘。他在图上注道:“无论是郑重其事的建议,急中生智的良策、心急如焚的盼望,还是浮想连翩的绝招,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愿:破冰破冰破冰……为此特献《八仙破冰图》,以永记这22天艰难日子。”“八仙”破冰方式:锤打、铁棍撬、发气功、爆破、锹挖、热水融、锚砸、扫冰。 磨难五:在海浪、潮汐与强风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冰原裂解。1989年1月14日,“极地”号船开到距陆岸400米处。22时15分~23时55分(当地时间),船左舷冰山连续发生三次特大冰崩。轰然作响,雪尘腾空,冰丘跃动,浮冰流转,险些船毁人亡。图为冰崩发生次日晨,可见浮冰已经把“极地”号船死死钳住,动弹不得。列列冰山围堵考察船一星期后,考察船才得以逃脱。张继民摄 磨难六:此图为队友胡冀援所绘。笔者阅后顿感一图胜千言,真实地反映了特大冰崩发生后,“极地”号面临困境,对国内了解“极地”号处境具有参改价值。为更加一目了然,我在图上注了“开进航路”“预测退路”“仍在流动冰山”“南极大陆冰盖”“陆坡”“间距400米”“苏进步站”“山丘”等要素后,于1989年1月16日在“极地”号上传真给北京新华总社。 磨难七:特大冰崩之后仍想着建站。站上队员用钢管焊接了一个大爬犁,准备用于向陆岸运送集装箱。冰崩后冰面凹凸不平,根本拖不了重物,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磨难八:驳船或运输艇向陆岸转运建站物资,多半行在密集冰丘区。为高高叠物所挡,开艇的看不见前方冰情,必须有指挥者居高,以手势告诉舵手是直行还是调整航向。为密集冰丘所阻,有时不得不在冰丘区过夜,由于周边冰丘过度吸热,艇上队友往往被冻个半死。张继民摄 磨难九:每天十多个小时连续建站,队友们疲惫不堪,休息瞬间躺下就能酣然入睡。一旦听见“开始干活了”喊声,马上爬起继续投入劳作。卧地而眠的是队友白海刚、朱斌胜。张继民摄 磨难十:中山站宿舍栋建起,并通了暖气,不少队员搬了进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有12位队员,限于房间数量等综合因素,从登上拉斯曼丘陵之日起,到1989年2月26日离开南极,始终住在冰冷的帐篷里。杨怪还根据大家意见,乐观地在门口标注“南极布达拉宫”字样。图上队员右起:张新明、汪保国、袁荣棣、胡冀援、杨泽明、张大新、赵俊琳。王自磐摄 磨难十一:担心“极地”号船冻在冰区不能如期回国,早早地把它开到了距中山站很远无冰海域。这样,使得队员们2月26日自中山站撤退到“极地”船成了问题。若我方用自己的一次仅能载三人的“钟206B”型直升机运输,需飞行十多架次。天落着雪,63岁飞行员巴克尔老头能承受得了吗?万般无奈,只能求助苏联人伸出援手。他们派出大型“米8”直升机,先把我们运到位于站区附近的“维塔斯·白令”号破冰船上,然后再驶向“极地”号船。图为离站队员与越冬队友泪别,镰刀斧头标志代表等候的苏联破冰船。此图援自船上简报。胡冀援绘 磨难十二:考察船返程泊于新加坡,预定4月10日就可胜利到达青岛。想不到,1989年3月25日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金乃千登陆时,突发心肌梗塞不治身亡,享年54岁。德艺双馨的他,从而成为中国首位极地事业捐躯者。恶耗传出,新加坡报纸等准备迅即报道。他们向考察队索取金乃千照片作为配图,百般无奈中突然想到可移用金乃千护照上照片。上为《新明日报》《联合晚报》相关报道截图。 在新加坡劳明拉殡仪馆,队友们含悲列队向金乃千遗体告别。在导演唐毓椿护送下,其遗体被空运回国。张继民摄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