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有关灾难影像传播的思考2020年09月 作者:延婧 来源:青年记者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灾难影像本身具有“临界点”的传播角色,摄影师能否在思维运用、把握影像的道德和情感尺度、捕捉细节及发掘人性方面做出理性选择,决定了灾难影像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走向。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举国 ...
内容:
灾难影像本身具有“临界点”的传播角色,摄影师能否在思维运用、把握影像的道德和情感尺度、捕捉细节及发掘人性方面做出理性选择,决定了灾难影像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走向。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中都传递着海量的有关这场疫情的视频和照片。这些影像多为洋溢着爱国情操、传递正能量的精神产品,其中也有夹杂着负面的视觉场景。灾难题材由于包含着丰富的冲突性、戏剧性、文化内涵及人性思辨,一直受到新闻文学艺术领域的关注。灾难影像因其蕴含新闻价值,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媒体谈论的重点。笔者认为,灾难影像传播角色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临界点”的角色。 “临界点”这一名词,源于物理学,物理学中因为能量的不同而会有相的改变(例如:冰→水→水蒸气),相的改变代表界的不同,故当一事物到达相变前一刻时我们称其为临界,而临界时的值则称为“临界点”。这一词义在人类社会学的政治活动中亦被借用,泛指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的节点。灾难图像的背后是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其图像往往直面受害者,这种图像的情感氛围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面对同样的灾情和人生苦难,摄影师采取何种思维方式观照客观事物以及以何种表达方式呈现灾情,对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因为灾难影像本身是连接灾难受害者和受害地区及外界的重要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其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会影响外援施救的力量与强度。灾难场景本身存在“临界点”,如何取舍取决于摄影师的思想立场与影像呈现的思维方式。把握灾难影像的正面社会价值,使照片内容成为激发广大受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介,以唤起社会的同情心,成为激发情感的力量,考验摄影人的道德良知和视觉表达的叙事方式。 将立体化的思维和 对事物思辨性的理解注入画面 灾难影像大体包括自然灾害、战争和人类社会政治争斗对平民百姓造成伤害的画面情景。摄影师对于这类题材在强调其新闻价值的同时也追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部分人认为通常惨烈、血腥的情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心理刺激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博得受众的眼球,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而事实是此类照片并不为大众所欢迎,这种痛苦不堪和恐怖血腥的情景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伤痛,从这类图像中人们获得的感受是人类面对灾祸的无奈与社会的黑暗。大众阅读图像,除拓展自己的视域和知识,还希望从中获得某种精神的慰藉。仅凭直陈灾难的惨状,通过恶性刺激作用于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目光是不可行的。 图:生命与希望/肖艺九 摄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影像真切地了解灾难、深刻地认知灾难。灾难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摄影师可以通过转换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观照方式,或是在摄影现场转换上下、左右不同的拍摄纬度,洞见灾难的不同切面。惨烈、血腥的情形并非灾难现场的全部,任何一场灾难都有多个切面,并且有些切面存在多义性,这些多义的形象细节可使人在目睹灾难后还能由此及彼产生某种联想,获得超越灾难本身的更多意义的理解。此时读者和作者、图像“三位一体”会产生思想共鸣。这样的摄影作品取材于灾难现场,作者通过空间、视角、瞬间把握可为作品营造思辨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是反映灾情,这类摄影作品是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刊登于人民日报的题为《生命与希望》的摄影作品(见上图)拍摄于2020年2月4日,反映的是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武汉火神山新冠肺炎专科医院病房的场面。作品独特的拍摄视角和瞬间把控,点明了生命接力、延续希望的深刻主题,使作品更具思辨的力量。 用端正的心态把握影像的 道德和情感尺度 如果说好的灾难影像的诞生离不开摄影师激情的投入,那么厚重成熟的灾难照片除了需要摄影师注入充沛的情感外,还离不开摄影师理性思维的支配与控制。影像本身连接着摄影师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但同时其又成为连接灾区以及灾区以外人们的重要媒介,由于新闻照片的这种角色和其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其不能成为一种私摄影,仅是摄影师个人心境的反映,这种心境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尊重被摄对象的基础上,因而摄影师在进行拍摄时要把握好道德和情感的尺度,不能片面为追求影像的感官刺激,刻意夸大影像中死亡的惨烈和生者的悲伤。摄影师在捕捉瞬间、表达情感时需要节制和理性的思考,只有将冷静深刻的思考融入画面,才能使影像不会滥情,且呈现引人深思的内在张力。摄影师面对灾难,捕捉每一个瞬间时,都要持审慎的态度去拍摄,不能以一种功利的心态期望靠所谓的“暴力美学”赚取人们的眼泪和关注。摄影师需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灾难中的事物,其照片才能包含最真挚的情感。 以理性的思维去驾驭影像,以审慎的态度去拍摄,不仅需要摄影师保持端正的心态,更需要摄影师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考虑瞬间的取舍,拍摄出来的新闻照片会对灾区和灾区以外的人的心理造成何种影响是摄影师选择拍摄对象和瞬间必须考虑的问题。摄影师只有以理性思维去驾驭自己的影像,才能使其发挥正面效应,展示成熟之美。悲剧的美与崇高不在于过分渲染悲剧的悲伤,摄影师要想以灾难题材赢得受众的心就需要超越“悲剧”本身的局限,以照片本身深远的精神意境取胜。 在制约中创造,以个性化的眼光 捕捉耐人寻味的画面细节 灾难报道的新闻照片要尊重事实,传递真情实感,才能在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尊重事实并非照搬现实,灾难照片不是客观现实的原始记录,而是联系摄影师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纽带。在重大灾难现场,媒体参与程度高、报道力度大,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同质化的灾难照片的出现只会使受众视觉疲劳、情感麻木,而那些包含摄影记者创新思维的个性化影像则能以独特的事实切入角度,揭示事件深层内涵,引发读者共鸣。如今,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灾难发生之时、之后,无论是灾难当事人,还是灾区以外的人无不渴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进程。而在媒介社会中,受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这对新闻报道的精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摄影师基于影像“临界点”的思考,要不辜负受众期望,将富有深度的凝练的新闻图像信息传递给人们,要在制约中创造,突破现实局限和思维局限,将个性创新的思维融入影像。这种个性创新的思维体现在摄影师对事物把握的独特角度上,体现在影像视觉表述的创新上,这种创新可以使灾难照片发挥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可以使人们透过一个瞬间窥见整个世界。在《饥饿的苏丹》《乌干达干旱的恶果》中,摄影师通过富有精神特色和形象特色的细节强化受众对灾难的心灵感悟。这些照片细节深入人心,让人们用心反思灾难背后所包含的生与死、冲突与和平、变化与恒久的主题。在影像信息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那些落于俗套、表达陈旧的图景只会被人们遗忘在脑后,摄影师面对灾难等重大新闻题材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个性化的思维敏锐地捕捉蕴涵人文精神的新闻细节,以使照片撼动人们的心灵。 用镜头发现人性光彩, 让读者在阴霾中看到阳光 摄影师和媒体报道灾情并非只是向公众传递灾情信息,其传播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让国民了解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灾难,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二是唤起其关注意识,使其注视事物发生的态势:三是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受苦受难的灾民共同担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战胜艰难困苦。如前所言,任何事物都存在多个横断面,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在悲情现场也会存在正面的、积极的甚至美好的一面。灾难影像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摄影师利用影像创造性地挖掘事物深层能够激励公众情感道德的美好情景,这种美好情景的发掘与捕捉,需要摄影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透过镜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照片揭示人性的美丑。摄影师在拍摄时要做到与灾难中的主体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置于事件的内核,将理性的思索与真挚的情感并置,方能捕捉到被摄主体真情自然流露的人性瞬间。同时也可借助作品中的陪体强化作品的情感力量,或者作为主体的对立面,通过对比彰显人性的美与丑。 第二,时刻准备应对意想不到的、突然出现的美好情景。摄影师在“决定性瞬间”呈现时要快速反应,快速判断,成功抓取。这是静止影像摄影师的看家本领,要在时间挑战、空间挑战、机位挑战、技术挑战下力求获胜。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无数充满人性光辉的经典瞬间。2020年1月28日,在新疆医科大学院内,医疗队队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吕俊与家人道别。新华社记者王菲记录下亲人相拥哭泣的经典瞬间。这一瞬间引发无数观者泪目,这种付出与奉献也激发更多援助者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前行的勇气。 结 语 灾难影像本身具有“临界点”的传播角色,摄影师能否在思维运用、把握影像的道德和情感尺度、捕捉细节及发现人性光彩等方面做出理性选择,会决定灾难影像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走向。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