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在报道中讲故事2020年06月 作者:陈 朴 来源: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如何在坚持自身优势、借鉴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提高竞争力?在经过一番解构、探索和重建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做好内容才是王道。而要做好内容 ... 内容: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如何在坚持自身优势、借鉴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提高竞争力?在经过一番解构、探索和重建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做好内容才是王道。而要做好内容,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在报道中讲故事。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故事与新闻似乎是两个概念,还有人觉得讲故事会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实,新闻报道要讲故事,并不是脱离了新闻事实去“编故事”,而是在报道中借鉴讲故事的原则与手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不论古今中外,故事最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故事最能让人感到放松、有趣,故事类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理解和记住。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强大多变的媒介竞争对手,讲故事更是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广播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讲故事是广播的强项。广播用声音传播信息,声音最能调动情感、最能触动思考,在声音所构筑的无限的想象空间里,故事可以带听众展开一段虚拟的旅行,因此也有人说广播是“头脑的剧场”。此外,由于广播具有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性,受众又往往是伴随性收听,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内容很难给听众留下印象,让听众记住的肯定是具体的、形象化的故事。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传播的背景之下,那些鲜活有趣、有血有肉的故事更容易引发听众的共鸣。 1 报道策划上着重以“人”为中心去展开叙述 中央电台《央广新闻晚高峰》从创立之初就打出了“新闻事中新闻人”的宣传语,强调要以“人”为中心报道新闻事实或传播新闻信息。在突发性事件或者一般性的事件报道中,要关注到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在一些经验报道、综合性报道中,更需要把目光投向“人”,去发掘宏大背景下那些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故事。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纪念恢复高考 40 年系列报道《那年我高考》,选取了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罗中立,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等 11位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回望、讲述各自的高考经历和人生故事。恢复高考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之后中国的影响不可估量,有许多人因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他们也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报道的策划正是从这些各行各业里有特色的“人”着手,以个体命运记录 40 年家国变迁,展示了镌刻在高考上的历史印记、社会风景。报道中每一个人物的高考故事,既是个体生命的刻度,也是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映照。这组报道播出后所受到的广泛好评、热议,所引发的共鸣、感动和深思,再次说明了“人物”和“故事”在新闻报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 报道布局上注重挖掘悬念和冲突 会讲故事的报道一开始就要设置悬念、铺垫矛盾冲突,接下来随着报道的深入,每个段落又要设置内在矛盾,各个段落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逻辑联系,又要有新鲜的信息在环环相扣中不断露头,在起承转合中吸引受众。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已经不能适应讲故事的报道手法的需要,重要的信息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听众,会让人感觉像喝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报道一上来给听众留下的是问号,人们才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收听。不仅如此,好的报道还要让听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关注和探究的状态,要让人感觉一个矛盾冲突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和矛盾又出现了,让听众心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集中注意力把报道听完。 中央电台《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日记》系列报道中,记者白杰戈采制的《湖北鹤峰县渔山村老王搬迁新居》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好故事。报道一开头就为听众设置了悬念,渔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陶必红说:“渔山村今年要完成扶贫异地搬迁的 24 户中,老王家是最后一户。”“过去三年,记不清去了老王家多少次,但是都没有能够说服他同意搬迁”。听众听到这儿就会想,为什么老王不同意?这次老王能答应搬迁吗?后续的报道果然也是“剧情”峰回路转,新房“放线”、测量定位时又出现变数,怎么办?一次搬迁、几经周折,一环套一环的悬念和冲突,吸引着听众饶有兴趣地听下去。 3 报道采制中运用细节和情感讲故事 靠细节取胜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对于一个新闻故事的可听性来说至关重要。细节虽小,但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细节往往成为一个报道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有了核心的人物,有了一波三折的情节,这样只能说是有了一个撑起故事的基本框架,要真正让这个故事有血有肉,要让这个故事立得往、打动人,需要的还是细节的把握和呈现。生动的细节可以使报道中的人物、场景活灵活现,历历在目。有时候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神态或表情,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广播表达细节的方式有很多,现场音响、人物语言、旁白讲述都可以展现细节,使之成为整个故事的闪光点。 以情动人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很多报道也想讲故事,但为什么讲出的故事总让人觉得平淡无味?问题的关键是记者让自己站在了局外人的角度,冷静地讲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套用格式,堆砌文字,缺乏真挚的情感。如果记者自己都没有被故事感动,所做的报道又如何去打动受众?如果没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又怎么会出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如何从事件中发掘故事的元素、如何让报道更吸引人、如何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讲好故事,还是有许多共通的、可借鉴之处的。 报道讲故事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报道要讲故事而不是编故事,不能为了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夸大甚至歪曲新闻事实,“茶水发炎”“纸馅包子”之类的所谓“故事”,损害的是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记者运用故事化手法来采写新闻时,在追求鲜活效果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不管是什么样的新闻故事,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都必须真实,哪怕是一处细节与事实不符,都会使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报道的故事性不能影响新闻的信息量 新闻故事和一般性故事是有区别的,新闻报道主要的作用还是为公众提供信息,为人们了解事物、作出决策提供参考。“讲故事”也是在提供信息的前提和要求下展开的,缺乏信息量的“故事”不能算做新闻故事。《驻村日记》中记者用日记体的形式,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来自湖北、江西贫困农村精准扶贫的典型事例,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带领农民修路、发展茶叶加工、养殖业、旅游业,等等。故事中包含着贫困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大量的新闻信息,像这样有信息量的新闻故事多多益善。 不能因为故事性削弱新闻报道的 普遍性和宏观性 围绕“人”讲故事,会增加报道的可听性,但是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只是为了给受众讲故事。新闻除了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比如背景的介绍和结果的分析等。因此报道不能一味地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观照和反映,要有点又有面,既有具象性的呈现又有宏观的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地报道,才能增加新闻信息的厚度。比如《驻村日记》,就有业内专家在充分肯定其形式的基础上提出质疑,认为有的报道过于片段化,前没有背景交代,后没有提炼升华,结尾比较唐突,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深度不够。看来,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讲故事与做报道的关系,如何把握好形象化和深度、宏观性之间的平衡,依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