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双刃剑——自媒体与无人机2019年12月 作者:李涛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以定格瞬间精华为最显著特点的摄影艺术,随着自媒体发展与无人机普及,许多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中抓取“决定性瞬间”,越来越不以为然。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在一次摄影座谈会上曾这样阐述摄影,“生 ... 关键字:新闻摄影技巧
内容:
以定格瞬间精华为最显著特点的摄影艺术,随着自媒体发展与无人机普及,许多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中抓取“决定性瞬间”,越来越不以为然。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在一次摄影座谈会上曾这样阐述摄影,“生活,是由一个个流动的画面组成;历史,是由一个个逝去的瞬间构成。作为摄影记者,必须知道何时按动或不去按动手中的快门。摄影记者所要做的就是捕捉、截取并定格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懂得并掌握何时按动快门,拍摄的才不仅仅是画面,而是浓缩的历史。瞬间,才具有永恒的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和自媒体成了摄影记者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新闻资讯的两大利器。所谓剑有双刃,凡事有利也有弊。 一、浮躁在自媒体的助力下,使新闻摄影变得急功近利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印刷水平的提高和报纸、画报等传播载体的发展,新闻摄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抓取精彩瞬间成为一代又一代摄影人毕生追求,也为忠实地记录世界风云,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珍贵影像。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大师,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不朽的艺术佳作。 然而到了21世纪,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与智能手机的出现,昔日神秘的摄影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全民都是摄影人,摄影进入大众的影像狂欢已是不可否定的现实。同时,基于互联网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如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信息的传播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新闻资讯业必须与时俱进,对原有新闻产品进行适应现代传播载体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革。与此同时,一些出身传统媒体的个人也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在自媒体空间大放异彩。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传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与时代“脱节”。如《合肥晚报》原摄影记者吴芳,由他主导经营的自媒体公号“乙图”创造了两年来全平台阅读近40亿的好成绩,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客观来说,这份成绩单有他个人的努力,也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全民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信息大爆炸,拓宽人们的眼界的同时,也让“眼睛”目不暇接,不知所措。以前虽有“看文看题,看书看皮”的说法,现在很多时候,为了博点击,不得不以惊悚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受众在浩瀚的信息中也只有匆匆瞥一眼标题的时间,自媒体的自娱自乐与摄影者刷存在感的心态,正在逐步削弱其对瞬间艺术的追求。 为什么花很多时间、投入大量精力的文章远不如那些东拼西凑的心灵鸡汤、奇闻轶事?相比之下,一些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的内容却流量大,上热搜?我想,这应该是全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居安思危,我认为更多的摄影人、摄影记者,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欲望到底有多深,到哪里就可以满足?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浮躁过去,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而对于媒体产业的管理者来说,如何留住人才,可能也已摆在了他们的案头。 摄影界一位前辈说,中国摄影需要平静如水的影像,更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相信在信仰的正确引导下,那些“娱乐消费”,没有“内容”的各种公众号,也会随着市场的调节、人们的理性认知,渐渐退出。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再有大师。还有人说传统媒体已死,但无论大师还是小兵,传统还是新兴,好内容终究还是立身、立命之本,做好自己,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大师,也许我们不再拥有黄金时代,但我们至少无悔今生。 二、无人机让摄影多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但视角不能撼动人心 无人机作为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技术,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逐渐成为摄影记者的“新武器”,摄影人多了一个飞翔的翅膀。湖南、四川、河南、银川等省市新闻传媒单位相继成立了无人机航拍协会、无人机采访团队。 然而,物极必反。“逢摄必飞”也让这个原本新鲜的视角变得不再那么亮眼。随之而来的还有因为人们缺失道德法制观念,造成的一系列的无序甚至违法违规事件。为了进一步在新闻传播领域推广无人机技术、提升无人机摄影水平、规范无人机拍摄,2017年5月7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无人机摄影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在无人机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技术推广、规范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同年5月20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面向各团体会员单位和全体个人会员发起了关于加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为自律的倡议,以促进无人机新闻摄影领域的报道创新和艺术创作,加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为的规范。在2017年11月10日于湖北神农架举办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七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将《加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为自律的倡议书》改为《无人机新闻摄影行业自律准则》,作为全行业执行的工作规范。 无可否认,我们需要大气磅礴的“大场面”“大视野”,但作为摄影作品本质的艺术手段,叙事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才是艺术直击心灵的根本,这无疑需要摄影者细腻敏感的心灵,独到个性的观察。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说:“真正的艺术创作一定是个体化的,一定是跟思想情感、人生阅历相一致的。100个人站在同一个位置,有100种不同的表达,100种不同的视角。” 无人机只是摄影的一种新型工具,我们不能完全沉迷于对工具、技术、设备的把玩。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表达你内心的情感,那就用什么样的工具。千万不要被工具所控制,成了工具的奴隶。 新闻摄影讲坛http://www.xwpx.com/article/pho/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