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其项背”“溢于言表”等词的正确用法2019年11月 作者:杜永道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某媒体刊文说:"曾经我们特别强调百年沧桑、文化人格,很多作家总喜欢在小说里植入一些文化符号。"其中"曾经我们特别强调……"的说法是否妥当?
关键字:新闻写作技巧
内容:
“曾经”的正确用法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曾经我们特别强调百年沧桑、文化人格,很多作家总喜欢在小说里植入一些文化符号。"其中"曾经我们特别强调……"的说法是否妥当?谢谢。 辽宁读者曾多融 曾多融读者: "曾经"一般用来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曾经"后常出现动词。例如: (1)小李曾经做过医疗工作,他对医院的各项事务都很熟悉。 (2)这几位画家曾经去西藏写生,后来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去年,老张又回到他曾经插队的村子,见到了不少当年熟识的乡亲。 (4)那时候,他是三连的战士,曾经冒着敌人的炮火,把弹药送上阵地。 "曾经"后也常出现形容词,例如: (5)前两天我们这儿曾经热过一阵子,后来下了几场雨,凉快多了。 (6)试验失败之后,老李曾经沮丧过好些日子,在大家的帮助下,他重新振作起来,跟同志们一起全身心地继续投入研究工作。 (7)这些花儿刚开的时候,颜色曾经红过一阵子,近几天渐渐变淡了。 (8)小张刚接手这件工作的时候,曾经忙乱了好几天,近来才渐渐走上正轨,有了条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曾经"在句子里总是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充当状语。 有时候,"曾经"后也出现其他状语。例如"他曾经隔三岔五找我聊围棋",这时"曾经"仍做状语。 总之,"曾经"只做状语,是副词。因此,您提到的"曾经我们特别强调……"宜说成"我们曾经特别强调……",让"曾经"处于主语后的状语位置,这样句子就规范了,语感上也很自然。
“望其项背”的正确用法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带动华为、格力、中车等中国品牌方阵不断壮大,有效提升了我国核心竞争力。”请问,其中“望其项背”的用法是否妥当?谢谢! 陕西读者杨兴师 杨兴师读者: “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看清对方的脖子和后背,表示离得不远,或者说比较近,完全能追得上。不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一般在否定的形式中使用“望其项背”。例如: (1)这真是天趣盎然,决非现在的‘站在云端里呐喊’者们所能望其项背。(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2)人的母性的内容丰富……决不是简单的别种动物所能望其项背。(聂绀弩《母性与女权》) (3)他的技术在我们这里是最好的,无人能望其项背。(《汉语成语大全》) (4)他是棋坛高手,我怎能望其项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这里的“怎能望其项背”是“不能望其项背”的意思,表示差距很大。) 人们在使用“望其项背”时,一般采用“难以望其项背”“无法望其项背”等说法。您提到的媒体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过去相差很大,但经过跨越式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表示“过去相差很大”的意思时,不宜用“望其项背”,因为“望其项背”实际上是说离得近,差距不大。“难以望其项背”等,才表示离得远,差距大。 因此,“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宜改成“很多科技领域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弯道超车’的跨越。” “溢于言表”的正确用法 杜老师: 某媒体的图片说明中说:“北京南城西园子巷子里的养鸽人看着自己新购买的鸽子,开心之情溢于言表。”而图片中养鸽人并未说话,只是看着新买来的鸽子露出由衷的微笑。请问这里的“溢于言表”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北京读者 严于美 严于美读者: “溢于言表”是个成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解释,溢于言表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言语和神情流露出来。例如: (1)“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现代汉语词典》) (2)“溢于言表”指感情、意愿在言谈中流露出来。(《新华成语词典》) (3)“溢于言表”指思想感情通过语言及外表充分地表现出来。(《汉语成语大全》) 从以上释义可以看出,“溢于言表”跟语言有关,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指人的思想感情透过人说的话以及人的表情等体现出来。“溢于言表”中的“言”指人说出的话,“表”指人的外表,也就是人的表情等。 图片中只是表现了“养鸽人看着自己新购买的鸽子”在微笑,图片和文字都没有涉及人物的话语,因此用“溢于言表”是不妥当的。使用“溢于言表”时,须提及人物的话语,完全不涉及话语,只介绍人物的表情,用“溢于言表”不妥。可将“开心之情溢于言表”调整为“开心之情写在脸上”。
“淋漓尽致”的正确用法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他的宏大抱负和饱含民族主义的美丽梦想,在这段演说词中淋漓尽致。”请问“在这段演说词中淋漓尽致”的说法是否妥当?谢谢! 吉林读者 洪爱鸿 洪爱鸿读者: “淋漓尽致”是个成语,用来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透彻。例如: (1)这样的特点,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姚惠芬绣制的《精卫填海系列》与《马远水图系列》等作品中。 (2)段凌薇外表严厉苛刻,内心实则极其珍视自己艺人的性格特点,韩雪都将其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 (3)作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呈现廖俊波生前工作、生活事例,将新时期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场,就将一个职业女性的风范诠释得淋漓尽致。 (5)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将这支被欧美国家视为“鸡肋”的军用手枪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6)“精诚”二字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淋漓尽致”有时用于人的表达,有时用于其他方面,但都体现出“很充分”“很详尽”“很彻底”这类意思。也就是说,“很充分”“很详尽”“很彻底”是其核心意涵。 因此,人们在使用“淋漓尽致”时,总是将其跟某种表达、行为等联系起来,用以指在哪方面“很充分”“很详尽”“很彻底”:“淋漓尽致”在例(1)中跟“体现”相联系,在例(2)中跟“演绎”相联系,在例(3)中跟“表现”相联系,在例(4)中跟“诠释”相联系,在例(5)中跟“发挥”相联系,在例(6)中跟“体现”相联系。 虽然例(1)、例(2)中的“淋漓尽致”处于状语位置,例(3)、例(4)中的“淋漓尽致”处于补语位置,例(5)、例(6)中的“淋漓尽致”处于定语位置,但是它们都跟某个“体现”一类意思的动词有语义上不可缺少的关联。 您提到的“在这段演说词中淋漓尽致”恰恰缺少了这样一个动词,因此显得语义不周全,成了病句。宜在其后加上“地体现出来”,改成“在这段演说词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样语义就自然妥帖了。 新闻写作技巧http://www.xwpx.com/article/wri/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