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抒怀 | 故园情至深 故乡月最明2019年10月 作者:王 申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ID:laojiss2017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故园情至深 故乡月最明
王 申
改革开放40多年似潮涌大江,在上海,在宝山,日子如江水滔滔奔腾流淌,有时也流淌在记忆和信件里。
而今,寄信已成为"老土冒",我却执拗地在每年中秋节前后给远在 ... 内容:
故园情至深 故乡月最明 王 申 改革开放40多年似潮涌大江,在上海,在宝山,日子如江水滔滔奔腾流淌,有时也流淌在记忆和信件里。 而今,寄信已成为"老土冒",我却执拗地在每年中秋节前后给远在美国休斯顿的老友李德昌寄上一张"月是故乡明"的照片,在晶瑩明澈的皓月下,背景都是他的故乡宝山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李德昌祖籍宝山顾村,1948年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尽管隔海相望,无奈音信断绝。机缘巧合,作为大学教师的他,在香港意外打听到朝思暮想牵挂的父母亲因为受自己株连而被遣送到安徽灵璧县城北的某个张庄。1980年腊月十九日晚上,他从香港给灵璧邮电局打长途电话,恳求帮助寻找离别32年的父母。 我是上海下放知青,当时在灵璧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他祖籍宝山,我祖籍杨浦,悠悠乡愁,这根敏感的神经,只要轻轻一踫,就会有疼痛而共振。我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立即与邮递员们连夜冒着零下12度的严寒,费尽周折打听到其母亲居住的张圆庄,至今忘不了李大娘扑簌簌滴在我手背上的热泪。连夜,我采写了通讯《半夜踏雪寻亲人》(载《工人日报》1980年5月5日)。后来,李德昌寄来的几封信都被思乡的清泪打湿过,他告诉我:忘不了被抓壮丁背井离乡时刘行老街湿漉漉的石块间罅隙中挣扎长出的小草,忘不了东起获泾西至杨泾的周家浜,水草里缠绕着的儿时歌谣。因为宝山,因为顾村,也因为魂縈梦牵的乡愁,浇灌着我与李德昌的友情。他父亲早已病故,他寄给其母亲的信,通常都是我代为回复。随后,我又采写了《不是亲人胜亲人》(载《中国农民报》1981年9月27日)、《收到香港来信以后》(载《工人日报》1981年9月29日)等通讯。1988年5月,李德昌携母亲全家由台湾台北市移居美国休斯顿,他告诉我,"乡愁如茶,无论多久,轻轻啜饮,依然是酽酽的思念。" 流年易逝催人老,然而我俩的友情却不会老去,宝山也因为改革开放而越来越年轻。2012年,我从安徽省宿州电视台总编室退休回沪,经动迁从杨浦大桥街道至顾村镇馨佳园七街坊,积极投身到"敦亲睦邻 奉献互助"的志愿者工作中去。 凭着不老的热情,我白天主动打扫楼道卫生,清除垃圾;晚上拿起手电筒自愿在楼间、车棚巡逻;平时,经常给社区内独居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一旦连续呼叫无人接听,便登门查看,发现老人病了,便陪医送诊;节假日,趁着老人们亲朋相聚,我发挥新闻摄影的专长,义务为邻里摄下"公益馨佳园 共筑睦邻情"的张张笑脸;并坚持每月为社区出2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由此我被评为"顾村镇优秀党员志愿者",今年我还参加了宝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百人督查团、市民巡访团和顾村镇志愿者群众性理论宣讲团。李德昌当然也不甘落后,他时常在互联网上与我交流切蹉,探讨商量如何向美国邻居和侨胞们讲好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中普通百姓的故事,其中更多的是介绍其故乡宝山。 他参与编辑主办了《亲情侨胞》杂志,阐述宝山突飞猛进的新跨越,宣传改革开放带来的"四花绽放":钢花纳新一一依托宝武钢建设"创新宝山",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浪花澎湃一一吳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入境游客占全世界八分之一,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际邮轮母港,正在形成"活力宝山";樱花烂漫一一以生态底蕴带动城市更新,自2011年以来,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游客到顾村公园踏青赏樱,已建成1.1平方公里的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是"鸟的天堂",宝山绿化覆盖率达43%,召唤着海外侨胞前往游览;文艺之花绚丽多彩一一在诗乡顾村,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儿童都喜爱作诗诵句。诗歌和平凡而火热的生活融为一体。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自1995年开办以来已经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名民间艺术家来到"有温度的宝山",将国际艺术盛会办到了百姓的家门口。李德昌感慨万分:"这就是’诗和远方’,这就是’桃花源’啊!"他引以为傲。 是的,我们经常在互联网上叙谈,谈故乡的河周家浜经过疏浚整治,举目望去"柳袅烟斜,春涨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鸟语,啼红了杜鹃,惊艳了桃花",各种绿树、藤蔓、花卉仿佛都成了"市民",成了我俩的朋友,和我俩一同欢笑、一同呼吸。更有4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龙湖天街让人留连忘返,菊泉文化街粉墙黛瓦倒影悠悠,龙艺术中心正举办"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此情此景所有这些都摇曳着我俩心中的旌旗,呼啦啦地展示:在最好的时代里,宝山与你我一起成长! 今年中秋,我要将收藏的一张蓝色电话卡寄给李德昌,画面上正是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意境:天涯明月共此时,大海、圆月,两只紧紧相依的帆船,意味深长地诠释着"两岸一家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可以说,每个家庭始终和共和国的脉搏同步跳动。那轮千秋皓月滋养着我与李德昌的友情,也映照着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映照着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将浓郁的故园亲情传遍四海,"千里共婵娟"。 (写于2019年9月5日) 附:当年的报纸剪贴照片 作者简介 王申,上海宝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工作,曾在媒体任主任编辑,现已退休。 1970年5月从上海下放至安徽灵璧县插队落户,1973年10月起,先后在灵璧县人民广播站、广播电台、宿县地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后改为宿州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工作,1997年评聘为主任编辑,2012年从安徽省宿州电视台总编室退休回沪,投身到"敦亲睦邻 奉献互助"的志愿者工作中。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