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摄影 >> 摄影家 >>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2019年06月  作者:杨余  来源:记者编辑那些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他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有他在,就是编导们的一颗定心丸。   3月30日下午,一条惊心动魄的新闻映入眼帘,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起轿车坠河事故中,3死2伤的惨剧让无数人揪心 ...
内容:

 

  他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有他在,就是编导们的一颗定心丸。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3月30日下午,一条惊心动魄的新闻映入眼帘,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起轿车坠河事故中,3死2伤的惨剧让无数人揪心。在营救的热心市民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摄像刘桂强。

  26年来,他都是扛着机器去拍别人,也有拍别人救人的时候,但这一次,他把摄像机扔到了一边,径直冲向了河中央。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在河中央救人

  感受到鲜活生命在水里挣扎的无助和绝望,他莫名心痛。心痛的感觉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其实他也害怕,但感觉“不救人就是不对”。事后冷静想来,他觉得这与罹患重病的父亲和突遇车祸的姐姐相继离世颇有关系。

  因为这个突发事件,刘桂强失眠了两个晚上,双手也因用力过度而不断发抖。但工作工作不能耽误,他仍然按时保质交出了一篇作品《长江尾,有一条摆渡光阴与乡愁的航船》。

  ▍无现场不新闻,他是编导们的一颗定心丸

  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刘桂强先后在上海五四有线电视台以及华映文化公司任职,主要负责后期剪辑工作。做了七八年后期剪辑工作后,刘桂强如愿来到摄像岗位。

  2004年年底,他来到上海广播电视台,先后担任采访部的新闻摄像以及新闻专题栏目《七分之一》的摄像。2016年,刘桂强开始出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摄像。

  作为一名拍摄新闻专题节目出身的摄像师,他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和突发事件拍摄。从疯狂的金矿到雅安地震,从深度新闻专题栏目《七分之一》到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从地下黑矿到地震前线,从争分夺秒的手术室到万商云集的进博会,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只要有他在,就是编导们的一颗定心丸。

  一转眼,刘桂强的摄像师生涯也进入到第26个年头了,他也已经48岁了。他作为主创人员参与的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作品《关注抑郁症》《烈火启示录》《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人间世(第一季)》《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先后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左)在《人间世》第一季的拍摄现场

  因为是从做后期转行做前期,刘桂强比较清楚编导需要什么样的镜头,他还要求自已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

  拿“脑勤”举例,在他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专题作品《关注忧郁症》中,如何表现忧郁症患者的情绪,是镜头语言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看到外面阳光灿烂,采访对象却孤独地倚靠在客厅的窗台边,他拍摄了一组逆光镜头,来反衬忧郁症患者内心的冷清和阴郁。

  再说“两不怕”,这就跟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相关了。“冲到新闻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把现场消息尽快传递给观众,这是一件令记者满足的事情。”刘桂强说。

  20世纪9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淘金客蜂拥至湖南雪峰山上淘金,最疯狂的时候,雪峰山上到处都是矿棚,生态环境因此遭受严重破坏,当地一时陷入整治与非法开采“齐头并进”的怪圈。

  无现场不新闻,2005年3月,刘桂强和编导施喆、出镜主持人吴钧一行伪装成淘金客,突破沿路围追堵截,暗访一个仍在非法经营、绵延一公里多的矿洞。要是被别人发现,后果不堪想象。“安全撤离以后,我们都觉得很后怕,但是记者就应该冲在新闻第一线。”他说。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一行在雪峰山金矿采访

  如果说《疯狂的金矿》报道启发了他的新闻理想,那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报道则使他的新闻素养再次得到了历练。当年,雅安地震的突发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前一天深夜刚刚出差回家的刘桂强来不及休整,在迷迷糊糊中接到奔赴一线报道的通知。

  一股血涌上脑门,“此时不去,更待何时!”当天傍晚,他就和同事朱世一飞抵成都,在四川电视台,实在等不及配齐所有证件,一行人便踏上了前往灾难现场的路。

  为了尽快抵达震区,他们一路未眠,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在次日凌晨6点多赶到了芦山县龙门乡通往太平镇宝盛乡的路上,但挡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段几公里长的塌方之路。此时,他们连1秒钟的素材还没有拍到,而距离《七分之一》的地震前线特别报道《雅安不眠夜》播出仅有12个小时。更令人无奈的是,他们指望采访部卫星传送的希望,因为少了一根数据线而宣告破灭。

  面对没水没电也没有通信信号的窘境,大家反而更加坚定,“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今晚播出,不然就失去时效性了。”于是,他们背上机器、扛起三脚架,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互相鼓励,一路前行,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在雅安地震报道现场

  “如果没有朱世一在塌方的大石头滚落下来前拉我一把,如果不是我在悬崖边及时扶了一下朱世一,如果我们运气不好遭遇余震,那压根就没有以后了。”刘桂强觉得这可能是“无知者无畏”,但更是记者的使命使然。

  两人长途跋涉了近3个小时,超高效地无剪辑拍摄了45分钟视频素材,随后再火速赶往芦山县城的四川记者站。通过前后方的共同努力,《雅安不眠夜》顺利播出了。“那一刻,所有的痛苦与煎熬都烟消云散了。”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在雅安地震报道现场

  相比之前他两次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桂强说,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政府的赈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无人机迅速拿回全景数据,救援部队瞬间集结出发,政府救灾即刻进入专业轨道,尤其是生命绿色通道得以保证。”

  ▍“绝不能混日子”,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4年11月,随着摄像业务融合转型,刘桂强在负责拍摄新闻专题的同时,成为微信公众号“摄界”的主力,尤其是教科书式的运镜和画面节奏,让他的新媒体作品成为新摄像师学习的好素材。

  从摄像设备来说,从家用级、专业级到广播级经历了一个从标清到高清飞速发展的时代。从1/2英寸金属磁带到dvcpro 、betacamsp、betacamsx、betacamDVW、蓝光系列,再到现在电视台常用的高清PVW系列以及4K摄影技术的发展。身处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刘桂强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而他在熟练操作这些技术设备的同时,更侧重于提升画面的把握度和敏锐度,技术水平和经验值由此日臻成熟。

  “摄界”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70多名摄像师的学习展示平台,旨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磨练摄像记者采、摄、编为一体的全方位能力。2014年至今,刘桂强已经独立完成近100篇作品,从前期采访、视频拍摄到后期剪辑全部包揽,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新媒体作品取得的社会影响力,让他颇有成就感。如《上海老工匠寻回了这项失传百年的非遗技艺》呈现了上海民间艺人王震华的故事,王震华寻回了失传已百余年的全榫卯结构微雕非遗技艺,荣获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以“摄界”报道为起点,王震华的故事受到不少媒体跟进,包括东方卫视的新闻节目、纪录片《了不起的工匠》第二季等,“中国造”的精髓开始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更重要的是,刘桂强从王震华的工匠精神中深受鼓舞。因为在找寻非遗技艺的过程中,王震华经历了10万多道工序、2万多个小时的孤独死磕、6万多公里披星戴月的往返,克服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靠妻子的微薄工资苦苦支撑。当王震华的故事得到更多人关注的时候,刘桂强觉得“这是媒体价值的真正体现”。

  2016年,刘桂强成功竞聘上融媒体中心的首席摄像。他坦言,压力不小,好多次他半夜说梦话把家人都吵醒了,内容都是关于工作的,“每一个作品我都会尽力而为,想方设法把背后的故事了解清楚,再琢磨出生动的镜头表达,绝不能混日子。”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成为首席摄像以后,刘桂强还需要以老带新,培养年轻同事的编导思路和谋划,为后期剪辑做好预设和预留,“画面是有语言的,镜头是有灵魂的,除了基本技巧外,专题拍摄要求摄像师融入特定情感,而这需要时间的沉淀。”

  同时,刘桂强继参与《人间世》第一季的拍摄工作以来,2017年起担任了《人间世》第二季的摄影指导。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专业指导,在重大场景亲自带领摄像团队拍摄。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在《人间世》第二季的拍摄现场

  2018年国庆期间灯光秀系列项目报道期间,刘桂强放弃年休假,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为了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无论是过大桥还是爬高楼,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8年的进博会上,刘桂强正被阑尾炎和胃病双重折磨着,但他依然每天几万步地满场馆跑。在进博工作表彰会上,《璀璨夜上海,如何被点亮?》《进博会,我们明年再见》荣获SMG进博会优秀摄像奖,他也获得SMG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传和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8岁冲在新闻现场

刘桂强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现场

  虽然今年已经48岁了,但刘桂强对摄像工作仍充满热情和期待,他说,这份工作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让工作和生活充满活力与想像。

  “我热爱这份工作,未来也将继续踏踏实实不遗余力把它干好。”刘桂强笑着说,“如果感觉累了,喝一瓶啤酒就好了。如果还不解乏,那就喝两瓶吧。”

中国新闻培训网 http://www.xwpx.com/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场边的凝视》——王瑞林体育摄影图片作
· 朱建国:《华西都市报》原编委、首席记者
· 毛建军: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 新闻摄影 | 抢拍夜鹭
· 从欣赏京剧《沙家浜》“智斗”想到敬爱的
· 赵明:生活的细节就是故事的质感
· 荐书 | 解海龙:拍完“大眼睛”后,村主
· 宋晓刚:新闻摄影需要“术业有专攻”
· 一看那专版,我就心潮澎湃!
· 蒋铎:我的一次失误
· 王传顺:用影像讴歌"戎装天使"
· 逆行武汉为"天使"造像 影像背后是精神是

推荐 . . .

《场边的凝视》——王瑞林体育摄影图片作品展暨分享会
《场边的凝视》——王瑞林体育摄影图片作品展暨分享会
朱建国:《华西都市报》原编委、首席记者
朱建国:《华西都市报》原编委、首席记者
毛建军: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毛建军: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相关 . . .

· 【名家名作】著名摄影家贺延光作品:丰富
· 2018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50张最不可思
· 李 舸: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
· 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女囚犯
· 新闻摄影:震撼人心的黑白新闻摄影作品
· 人民日报老记者:摆拍新闻照片不可取!
· 王 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
· 解海龙: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
· 贺子毅: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中国设计委
· 贾云龙: 著名摄影学校专业讲师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