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述评:许林专页 (9)2019年05月 作者:陈凡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 ID:laojiss2017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许林,中国后现代极具代表性的人文纪实与新闻攝影学专家和摄影师(1945年-)
[next]
(1)
许林,为人低调实在。但他在中国(大陆)新闻摄影界却是一位有份量的资深新闻摄影高级编辑和优秀的 ... 内容:
(8) 如果一个从事图片摄影的新闻记者,在把握一个特定环境中的题材内容时,很清楚潜在的目的性是具有历史的未来展望需求,那么,这种展望,对採拍者而言,即是有的放失的。我选了一张许林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拍的图片《农村学生》,来说说「展望需求」为什么要自觉的去把悟?可以说,像许林这样的新闻题材,关于农村儿童求学难的问题,至今依然是一个社会化敎育问题,失学问题依然困扰着国家而立为扶贫敎育的國策之一。许林,由于他的工作环境的「高端」,所以接触贫困失学儿童是最早的一位触访者,后来以解海龙的以《大眼睛》为代表的纪实图片,也是在同年代掀起了热潮,当然定位的多半都是新闻图片,当年解海龙曾任职于中国青年报社新闻摄影记,而採拍悟道也是最优秀的一员,他跟许林一样,家国情怀是非常浓重的。在此,我们来解析一下许林的早期反咉「贫困孩子求学」的这幅新闻作品《农村学生》基本画构形态。 他的採访日札中写道:「1989年12月,河南省濮阳市渠村乡王窑村王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河南省濮阳市于1983年设立,它地处黄河边上,有大片的盐碱地,1986年之前是个很穷的地方。一段民谣是这样唱的:'一个板凳三条腿儿,一个茶壶没有嘴儿,一个箱子没有底儿,一个被子没有里儿'。1986年,濮阳市开始动员群众,实施脱贫治理工作,修渠引水压盐碱,推广水稻种植,农业生产大有起色,至1989年秋天,背河洼地的大部分农民脱贫。王窑村挖渠治碱,引种水稻,翻天覆地。昔日的'救济大户'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喂饱了全村143户人家,人均收入500元,人均产粮1000斤,过去上不起学的孩子也都上学了。」显然易见,这类题材的典型意义在于在很多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都有涉及。图题「农村学生」具有普遍性,新闻图片必须既具典型性又有引申性的普遍性。这常被报导案头忽略。 而濮阳这个「城镇」本身的历史性变迁,无论从历史的原生态追溯,还是生存环境与城镇的变化,无不反映出鲜明的「一介草民之城镇」悲壮的变异。请读如下一段当下播报的新闻节点:「濮阳市是河南省彩礼均价最高的一个地市,其彩礼均价接近14万元,这还不包含车子和房子,濮阳市2018年的GDP在全省排名第14位。」 不难看出,一个特定城镇的历史性变迁,只有具备内在鲜明的人文特性的社会意义。我一直认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图片,而许林他做到了。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