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谈谈新闻专访2019年05月 作者:柏生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小陈:
你要我谈谈报纸的专访,特别是人物专访的问题。虽然我谈不上对专访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对这一新闻体裁是格外喜爱的。而且正像你所说的,在我的新闻作品中,确实有不少专访。这里,我们 ... 关键字:专访
内容:
小陈: 你要我谈谈报纸的专访,特别是人物专访的问题。虽然我谈不上对专访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对这一新闻体裁是格外喜爱的。而且正像你所说的,在我的新闻作品中,确实有不少专访。这里,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专访的一些问题吧! 01 专访的特点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专访和专访的特点。在《辞海》的新闻类有消息、评论、社论、通讯和特写等,却没有专访这个条目,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目前很多报纸上都出现了“本报专访”这个栏目,一些报社还组织了采写专访的队伍,设立了专访部、专访组。由于专访一般都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可以说,专访在目前已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时兴的新闻体裁、新闻样式,而且在报刊上蓬勃地发展起来了。那么,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样式的专访,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专访和通讯有密切的关系。它既可以说是通讯中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一类,也可以说是与通讯在含义和表现手法上部分重合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样式。我这么说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专访和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有共同之处,即与新闻相比可以较为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新闻人物,可以用叙述、谈话、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方法写人、记事。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一个“专”字。一般来说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它是以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的印象和认识,而以对采访人物的原谈话的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篇的一种特殊的通讯。顾名思义,它既叫专访,就要求专,而不要求面面俱到,如写人不必写全部生平,记事不必从头说起。专访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谈问题,有的写地方风物。所以大致可分为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地方风物专访等。在专访中一般少不了人物、现场、记者这三个因素。但是,记者并不一定都要在文章中出现。由于有现场活动,一般专访要求写得生动、具体,有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文章写得情景交融,情文并茂。 第二,本报专访和一般通讯还有一个不同点,即它的新闻性、时间性、专题性都很强。它要根据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本地区读者在不同时期,特别是近期内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能迅速反映近期人们关心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问题,以及对本地区有比较密切关系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问题和风物等为题目。每家报纸的专访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如《光明日报就经常选择知识分子为专访人物,体育报则选择体育新秀为专访人物。 从写作角度来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像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自然,而且写作思想上具有时代的特色,富有战斗性,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迅速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生活特点的写作方式。 02 专访的选题和立意 专访一般事先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事先选写什么样的题目至关重要,题选得好不好对于这篇专访是否能够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选题方面,专访不仅要专,还要有强烈的新闻性,即所采访的人物、事件、问题应当是群众当前所关心的目标,是最近一段时期内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有关系的人和事。例如,历史变动时期涌现出的风云人物,某一新闻事件中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外国或外地来访的政治活动家,文学艺术家和其他知名人士,有重大创造发明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各条战线上一举成名的新秀,对某一问题有发言权的权威或某一地区最近一个时期需要宣传,群众也感兴趣的地方风物,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名人、专家、先进人物都可以成为专访对象的,也不是任何事件都能够构成专访内容的。有些人物虽不是著名人士,但因与新闻事件有关系,也可以成为我们采写的对象。这就是说,专访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新闻人物,写出的专访又是人物的新闻。总之,被采访的必须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比如,1949年新中国开国前夕,第一次政协会议上,我访问了何香凝写了《革命老人何香凝》这篇人物专访。在当时,它就具有新闻价值。 问题性的采访,是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作专门的采访。如记者就某些商品的调价、新婚姻法的公布、招收研究生的制度、毕业生的分配、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等问题,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题采访,都可以写成专访的形式发表。例如,1955年有不少青年考不上学校,其中有些青年要去当学徒。针对这个问题,我去访问了学徒出身的革命前辈谭震林,用他的亲身经历写了《学徒生活回忆》的专访。 在社会上提倡勤工俭学的时候和提倡青年学生报考师范的时候,我又访问了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分别写了《徐老谈勤工俭学》和《徐老和青年学生谈报考师范问题》两篇专访。这些在当时都是具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性专访。 地方风物性的专访,是记者根据当地出现的新事物,当然也必须是人们所关心的新事物来采写的。比如,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开放时,我采写了《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专访。亚洲学生疗养院成立的时候,我采写了《访亚洲学生疗养院》。第一座电视台成立不久,我采写了《访北京电视台》我写过的《访荣宝斋》《访鲁迅故居》《访北京猿人之家》等,发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意义。另外,最近有的记者采写的宋庆龄故居的专访,官园的专访,也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意义。 专访的新闻性要求它抓时机,赶时间,有时甚至刻不容缓。我在1949年五卅前夕,访问了当时负责总工会工作,五卅运动领导者之一的李立三同志,写了《李立三同志谈五卅》。这可以说是一篇事件性专访,从采访到写作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其他如对于李四光、赵忠尧和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我都是在他们刚刚回到祖国就很快地进行专访,迅速见报的。 专访除了要注意选题的新闻性、时间性、专题性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应当有新的角度、新的立意;也就是确立好专访的主题思想。清代文学批评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重要就像是一军之统帅,失去统帅,士兵就成了乌合之众。所以,立意好才能使专访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专访的事件或人物往往是各家报纸注目的中心,有的可能是过去已被多次采写的对象。如果没什么新意,人云亦云或者老调重弹,那就失去了专访的意义。所以专访的角度必须新。 比如,华罗庚作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许多事迹已为人们所知晓,我写了篇《壮志凌云》就突出他自学成才的主题,这对于当时有些青年因考不上大学而悲观失望,引导他们走自学成才的道路,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严济慈80岁入党。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所谓“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等错误思想时,一个老知识分子对党忠心耿耿,迫切要求入党,是很值得称道的。于是,我便写了《归宿和起点》这篇专访。 所以,专访的选题和立意很重要,可以决定专访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03 专访的采访活动 专访的采访和一般新闻作品的采访原则上是相同的。然而,专访是一种有特殊要求的新闻体裁,因此对于专访的采访还是可以提出应当注意的几点: 第一,采访前要作专门性的准备。专访一般来说事先目的比较明确,这对于准备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应当在了解一般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地占有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并拟订出一个访问提纲。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缩短访问过程,提高采访的效率。很多专访,要求抓紧发表的时机,写作时间紧,而且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短机会少,这就更使采访前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对科学家进行采访前,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工作范围外,还应当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虽然不必要,也不可能对他们的专业有很深刻的了解,但要大体上知道他们的主要著作。每次采访前做准备工作都要花不少工夫。作准备中所得到的材料和采访中得到的材料,都应当积累起来,其中很多材料即使一时用不上,以后是会有用的。为了工作上的方便,我建立了采访对象的资料卡片。同时,我还和很多采访对象交上了朋友,随时都可以和他们交流情况,向他们请教问题。 第二,采访当中,仍然要抓住这个“专”字。提问时要时时注意引导到专门的方向去,不能泛泛而谈,占用和浪费人家的宝贵时间。时时要让自己和对方都意识到应当围绕一个主题来谈。如果对方的谈话离了题,切不要猝然打断对方的讲话,而要很自然、很有礼貌、很巧妙地使他转过弯来。如果对方突然沉默了,那是时常可能碰到的情况,很可能是对方在思考,在想怎样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这时应该给他一个时间,而自己则要积极开动脑筋,考虑一下前面的采访材料,准备下面的提问。 如果采访时遇到了不顺利的情况,那也千万不要急,而要沉住气。这就要学习周恩来同志赞扬日本著名乒乓女选于松崎打球的风格,即便输了球,也总是微笑着。就是说,记者采访时,也要有“落落大方”的气度和风格。 在采访过程中,头脑要处于紧张而又清醒的工作状态,一面采访,一面对得到的材料做个初步的去粗和取精的工作,不断地认识、理解它们。对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要紧追不放,或划上记号,或作上小注。有用的材料越多,回来下笔写的时候就越运用自如。 每次采访,我都告诫自己:“要过细,不要怕麻烦。”作过细的采访,不仅可以发现很多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采访中,记者应当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现场的气氛,因为在专访中,写周围的环境、气氛,是作为刻画人物、烘托主题的一种手段。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篇专访都来一段环境描写,但是如果你注意了环境、气氛,那就会帮助你发现更多的线索,增强对人物、事件和问题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和感受渗透到专访的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 柏生 高级记者,1926年生于北京,祖籍安徽。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进入解放区,参加了人民日报工作。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高手。1988年,柏生以高票当选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首任理事长。 扫上方二维码咨询报名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