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传媒三国 >> 煮酒 >>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讲好故事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讲好故事

2018年09月  作者: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移动时代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从纸化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从专注阅读转变为碎片阅读、从严肃阅读转变为轻巧“悦”读,这就要求媒体给予的信息更多地以轻容量、多媒体、交互式、丰富化的形式呈 ...
关键字:数据新闻 新媒体
内容:

 

  移动时代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从纸化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从专注阅读转变为碎片阅读、从严肃阅读转变为轻巧“悦”读,这就要求媒体给予的信息更多地以轻容量、多媒体、交互式、丰富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多媒体平台传播,让人们有全新的阅读体验。

  那么,在全媒体时代,数据新闻有哪些发展方向和趋势呢,下面结合往届“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如下:

  注重数据技术辅助

  回归新闻的内容核心

  数据新闻在其发展历程里,经历过过度追求可视化手段的弯路,以至于某些数据新闻满屏图表、文字密布、多层嵌套,造成信息过载,失去了阅读的轻松感。

  路透社采编流程执行总编蔡翔祁说:“机器只是辅助工具,根本上还是要为内容服务。”新闻的本质还在于内容,在于传播,不应舍本逐末,为了追求可视化这一技术性强的呈现形式而盲目跟风。如何选择、借力可视化工具去发现新闻价值,提高讲新闻故事的叙事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关切点。

  来看一个优秀的案例:2018年度数据可视化奖获奖作品英国路透社的《罗兴亚人的危机》。该报道融合了由数据驱动的图形、视频、照片、卫星图像和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故事,叙述文本简洁。

  图1中每个标题竖块点击进去,就是一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长卷故事,直观展现了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县罗兴亚难民营快速扩张和基础设施匮乏导致的恶劣生活条件,临时厕所坐落在水井旁导致水源污染,生活空间处于令人绝望的状态。报道在多媒体上广泛传播,获得了广泛关注。

路透社《罗兴亚人的危机》

(图1:路透社《罗兴亚人的危机》)

  这个报道基于援助组织的数据,这些数据集被用于分析基础水源和卫生设施的获得情况,每个抽水机和临时厕所都用一个圆点标出并覆盖在营地足迹图上,并将这些地点与联合国的基本指导方针进行比较,以说明潜在的健康风险。

  关于数据新闻的外在形式和新闻本质,笔者曾通过邮件专访路透社亚洲分社的蔡为屹小姐,她是上面这组获奖报道的核心成员之一,曾先后就职于华盛顿邮报和路透社。我们就这一问题的对话如下——

  按你的实践经验,可视新闻是否更倚重电脑编程、设计、图表处理等的创新和运用,对新闻文本本身的要求反而不那么高?

  蔡为屹:并非如此,我们对新闻文本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层层策划创意和编辑审核。只是我们需要的和传统文稿不一样,我们需要更加简洁更加辅助图形去呈现,来解释图表所展示的数据,文字不需要交代很多的背景和起因经过结果。所有的手段其实都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只是叙述的方式不同,但如果一个故事没有力量,没有好的文字贯穿,图形做得再华丽也只是漂亮而已。在华盛顿邮报的图表部门有完全不会设计不会编程的记者,专门给图表部门提供采访文本,合力完成。

  注重不同传播介质

  巧用垂直叙述呈现

  进入移动时代后,手机等移动端成为新闻阅览的主场,如果数据新闻无法适应这个趋势,将无法争取浏览量,全球数据新闻奖也据此考量作品在移动端的适应程度。

  图2中《罗兴亚人的危机》手机版采用竖屏层叠式界面,内容和空间巧妙匹配,更适合手机端阅读和传播。

《罗兴亚人的危机》手机版

(图2:《罗兴亚人的危机》手机版)

  华盛顿邮报可视化编辑科琳·麦可伊纳利认为,“对于可视化作品而言,垂直空间才是黄金资源”,因为这与读者下拉、滑动阅读的习惯相吻合。笔者继续就这一话题邮件采访路透社亚洲分社的蔡为屹小姐——

  路透社等数据可视新闻的发布渠道以传统的纸媒、网站等为主,还是以新媒体端为主?层层嵌套,数据呈现、不断点击有故事的模式,小屏幕阅读会不会有困难?

  蔡为屹:我们所有作品都必须在电脑、手机、ipad上可兼容,同样一个作品需要尝试很多种设计适合不同终端,甚至不同的手机如iPhone和安卓,也要力求做到显示不同,一般先从手机端开始设计,因为那个要求最简练,然后还要考虑报纸订户的印刷版,所以一个可视化新闻作品到最后会有三四种形态呈现是常态。手机和电脑阅读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和设计,但最终得到的信息是一样的。手机上是精炼的,电脑上是更加华丽的,有时候文本也会有所改变。

  而华盛顿邮报的获奖作品《问题的深度》(见图3),利用上下滚屏带来的空间落差来解读4500米海底下的马航失事客机MH370的渺小,是手机版数据新闻的经典之作。

华盛顿邮报《问题的深度》

(图3:华盛顿邮报《问题的深度》)

  注重交互

  提高用户对新闻的参与度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驱使传播的双向甚至多维度互动增强,伴随着大数据技术成长起来的数据新闻,除了告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也集纳受众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计算机交互等技术,将这些交互信息转化成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加以二次传播,及时延展和深化新闻,尤其体现在一些具有互动功能的信息图表上,这些来源于广大受众的数据,及时补充和跟踪事件的进展,形成源源不断的数据信息流。

  图4是新京报的《2016年外交部发言人被问最多的是哪些事?》,2017“数据新闻奖”公共选择奖提名作品。通过分析外交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所有记者会实录、发言人表态和电话答问,共计处理1755个信息数据,借助计算机交互式技术,根据关键词频次设定矩形的大小,颜色和面积代表被提及次数,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自主按照兴趣选择详细查看所有内容要点,这种新颖的可视化交互形式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参与度。

新京报《2016年外交部发言人被问最多的是哪些事》

  (图4:新京报《2016年外交部发言人被问最多的是哪些事》)

注重融合

推动新闻报道方式的深层变革

  这里的融合,首先指媒体的大融合。不同媒介的边界日渐模糊,“移动优先、实时报道、融合生产、多屏分发”等相融理念至上,媒体策采编发机制在发生深刻变革。

  其次是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赋能新闻生产过程,媒介生态进一步嬗变,尤其在数据新闻领域,新科技加速了媒体融合也开拓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数据新闻报道借助数据技术更好地讲述故事、揭示暗藏的规律,更好地凸显新闻的真实性;依据交互设计二次挖掘二次传播,信息不断增值,更好地体现新闻的新鲜性、交互性、生产与传播的即时性。因此,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发展也是对媒体融合的再推动与再提升。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媒体也纷纷实践数据新闻。如央视利用自己在可视领域的先机和优势与百度等网络媒介积极融合联手制作节目,由央视负责电视画面呈现和后期包装,百度负责大数据技术整合,强强联手打造出了《数字十年》《据说春运》《据说两会》等中国电视可视化数据新闻节目。

  数据新闻的大发展,对新闻从业者、新闻管理部门、学科创培等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各方都在积极探索数据新闻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渠道、组织架构的变革以及新闻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补强。观察优秀的同行,笔者认为国内数据新闻生产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要组建专业数据团队。

  专业数据团队是数据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新闻的生产区别于传统新闻采编部,必须依靠专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生成团队。

  如英国《泰晤士报》数据记者由新闻记者转型而来,具备采访、搜索数据等能力,负责挑选题、挖掘和编辑数据;数据挖掘员则要具备数据深度研究、快速调度等能力;图表编辑负责制图,需要具备图表设计、初级HTML编程、信息设计、后期制作、Adobe edge、Indesign等软件应用能力;视觉总监是项目的主要决策人,他负责确定选题、编辑数据、制图、出品等。

  欧美知名报纸通常有专门的视觉团队,大致包括选题策划、文字记者、数据编辑、美术设计、电脑制图、版面和网页设计等。

  第二,亟待培养专业数据人才。

  作为一门交叉和融合的学科,数据新闻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有分析数据的能力,海量数据面前要能分析、处理数据,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深度报道提供数据基础。

  其次,要有计算机熟练运用能力,如计算机编程、交互设计、统计分析、操作制图软件、数据库工具等等。

  第三要有视觉语言的设计能力,这是数据新闻最终呈现的关键,需要从业人员有艺术修养,掌握视频和照片处理、制作网页、信息图表、地图等等可视化技术,将故事文本和数据融合并能加以生动呈现。

  眼下,各媒体普遍缺乏拥有新闻素养、软件处理和视觉艺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技术类辅助新闻生产人才的匮乏,以及高校培育力量的缺失,是数据新闻发展中较为严重的掣肘因素。据了解,美国不少院校都有专门的数据新闻和可视化专业,而在国内高校,这方面的专业还比较冷门。

  第三,构建科学融合的生产流程。

  业务流程再造是数据新闻的创新驱动力。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文字叙述是新闻的主体,而在可视化数据新闻中,数据和图表成为新闻主要叙事语言,这对于新闻生产、编辑和发布是一个挑战和革新。

  路透社亚洲分社的蔡小姐介绍,欧美大报数据新闻部(Graphics Department,又译图表部),通常的流程是从选题执行开始就让视觉部门参与,华盛顿邮报Graphics部门将近30人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新闻故事的报道,一个数据组负责处理可视化复杂数据,还有一个小组就是信息设计组,负责最终呈现的方式。这样的设置,使得团队岗位既能各司其职,又充分融合,从新闻作品创作伊始就结合了数据挖掘和视觉设计。

  浙江日报全媒体中心数字编辑部,编辑与视觉设计师们一同创意,定选题和形式后,编辑整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素材,交由视觉设计师根据内容需要设计H5交互、动画剪辑、制图等,最后由集团技术部门进行产品测试后多渠道上线发布。这样的数据新闻生产模式是对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优化、再造和提升。

   中国新闻培训网  http://www.xwpx.com/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 焦点 通讯员怎样成为高素质人才
· 采编队伍“人少事多”咋办?他们这样破解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媒体如何做好毕业季报道
· 洪灾报道怎么做?
· 姜 波:好记者应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
· 暗访完了还“回访”,谁给的勇气?
· 重大主题中,新闻评论的故事之道
· 焦点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巧妙传递知识?
· 媒体宣传稿件时要关注哪些?
· 采访的机遇,何尝不是成长的际遇

推荐 . .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相关 . . .

· 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 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
· 专题报道五大类有哪些?
· 新闻采访的八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 动画新闻的类型、制作原则与流程
· 遇突发事件怎样应对?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解析
· 如何找新闻?4种方法供你参考
· 全国新闻人最高奖为何叫“长江韬奋奖”?
· 围绕“十四五”规划,四十个新闻选题供参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