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的几副"笔墨"2018年09月 作者:徐文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笔者近日见到一位网络媒体老总,说最近组织了多家媒体一起到一个地方采风,当地人主动提出要有“视频直播”“抖音”等新的传播形式。这位老总大为感慨地说,前几年,地方上一般不会主动提出宣传报道形式 ... 内容:
笔者近日见到一位网络媒体老总,说最近组织了多家媒体一起到一个地方采风,当地人主动提出要有“视频直播”“抖音”等新的传播形式。这位老总大为感慨地说,前几年,地方上一般不会主动提出宣传报道形式的要求,网络媒体的图文报道,已经让地方上兴奋不已。没想到,现在地方上主动提出新媒体的形式要求,说明现在的受众口味确实越来越高。 这让笔者想起了去年全国两会上就曾出现的媒体“钢铁侠”:头顶摄像机,手持话筒和录音笔,脖子上还挂着照相机,一个人当成几个人使,每采访一次,就会有好几种报道产品诞生。这种全能媒体人,在过去媒体工具还不发达的时代,也有过表现形式,就是作家型记者和记者型作家,就是采访后,经常能同时产生出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这种能拿出几副“笔墨”的传媒人,敬业精神可嘉,新闻写作水平可圈可点。 熟悉当代传播规律的媒体人,确实已经在实践几副“笔墨”同时亮相了。这里其实很有讲究。例如,央广的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或者初步掌握事实的时候,先在个人微博和官方微博发个简单的图文,随后连线直播室,进行口头报道,再发录音报道,之后接入专家的点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有点有面有深度。有的报刊记者,如果文章在报刊发,时效比较差,就会在报刊社的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先发,抢个时效,随后在报刊登载详细报道,然后,二次在新媒体渠道,出图文音视频,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滚动发布,委实让受众过瘾。 全媒体记者几副“笔墨”的背后,是对媒体生产技艺的娴熟掌握和传播规律的充分把握。既有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白描,也有汪洋恣肆、详情铺陈的能耐;既有音像采集编排迅速处理发布的技能,更有萃取精华、生产爆品那股精益求精的沉静定力。所以,在他们那里,万物皆媒,渠道遍地;内容为王,万事万人皆可发现其“意味”;技术为王,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尝试,为我所用;创意为王,新思维新想法新点子常常跨界碰撞出新火花……他们的最高境界,是“无王则王”,因为所有的“王”都是强调其重要,而不是仅仅突出一点而忽视别的传媒因素。最终,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传播了合适的内容,到达了合适的受众,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倡导全媒体记者要有几副“笔墨”,成为多面手和全才,也要倡导“多能”的情况下,有“一专”,就是专业化程度特别高的“杀手锏”。这样,通过通力协作,能够生产出为受众广受欢迎的传媒产品。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