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如何学会正确提问?2018年09月 作者:高钢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向采访对象提问,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记者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新闻素材,就必须提出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话兴趣,同时又能顺利接近新闻核心内容的高质量问题。你的任务不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也 ... 内容:
向采访对象提问,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记者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新闻素材,就必须提出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话兴趣,同时又能顺利接近新闻核心内容的高质量问题。你的任务不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也不是让对方同意你的观点,不是要与对方辩明是非,更不是让对方感到难受。你只需要了解事实的真相。 提出高明的问题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记者面对赛场上的运动员、面对参加某些会议的代表、面对赢得某种荣誉的演员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此时,你的感觉如何?”这种空洞、单调的问题要么让采访对象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让采访对象百般无奈之下抛出一个平淡之极的答案。 然而,这确实是那些不爱动脑筋的记者最常采用的提问方式。比如一名地方报纸工作的美国记者在采访一位刚刚到达该市参加比赛的短跑运动员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如何?” “我第一次来这里,没有任何印象。” 那位运动员头也没抬。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让采访陷入困境。 相反另一个美国新闻工作者A·J·利布林采访赛马手艾迪·阿尔卡罗时,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让采访对象对他刮目相看: “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蹬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左马蹬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对于赛手来说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同时也蕴藏着对赛马控制技巧的重要技术环节。那位赛马手一下被这个问题引起了兴趣。他足足谈了一个小时。这位记者后来在回忆此事时坦言:“我实际上对赛马一窍不通,只是为了这次采访,看了几本有关赛马的专业书籍。” 让被采者吐露肺腑之言 采访是一种取得信任并获得信息的专业技术。提问是记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第一条战线。 看看法拉奇的对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采访提问。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您简直变得比总统名望还高,您怎么解释这个事实呢?您对此是不是有什么解释呢?”基辛格:“是的。不过我不想告诉你!我现在仍然在职,为什么要说这些?我看,你还是告诉我你的看法吧。我敢肯定,你对我有名望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分析。”法拉奇:“我可不太清楚,基辛格博士。我是想通过这次采访找出其中的奥妙,可是我还没有发现什么。我觉得您的出名取决于您的成功。我的意思是说您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首先是打开中国之门这步棋走得好。”基辛格:“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是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我总是独往独来。美国人特别欣赏这种做法。美国人赞赏那种一马当先带领车队的牛仔,那种单枪匹马进入村庄或城镇的牛仔。他可能甚至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因为他进去不是为了交火的。他尽其所能,如此而已。在正确的时间指向正确的地点,这就算是个西部荒野的传奇吧。” 从法拉奇的上述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提问的切入角度。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表面上是很能够满足采访对象的自尊心,但是这个问题涉及到采访对象对自己所做的一个核心性评价。 基辛格有些“狡猾”,明确告诉法拉奇,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就是不想告诉她。不仅不想告诉她,而且把这个尖锐的问题回敬给了记者,让法拉奇对这个问题表述她自己的看法。法拉奇此时表现出了一个成熟的记者在处理这种难题时的经验。她告诉基辛格,她不知道答案,而且她表示,她正是想从这次采访中找到答案。此时,法拉奇的一席话做成了三件事情,一是封锁了采访对象企图突破采访计划的尝试,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愿望博得对方的理解和同情,第三件事情做得更机智,她提出了中国问题,用对方经历中最为举世瞩目的一次成功引导对方走上记者为获取信息而设计的轨道。 事实证明,法拉奇的策略是奏效的。她的提问终于让基辛格吐露了肺腑之言。 采到核心信息 有时,在采访中采访对象突然会说出你没有想到的事情、表达出你未曾预料的感受,这时,你需要判断其中的价值,通过提问,推进采访的深入。下面是中国的记者对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中国跳水运动员胡佳的采访: 记者:“你们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胡佳:“就是控制和调整自己。而且要在一秒钟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 记者:“一秒钟的时间很短,你来得及想这么多事情,做这么多事情吗?” 胡佳:“一秒钟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不短,在比赛中,我们甚至感觉它很长!什么都来得及。我五岁半学跳水,到现在十六年了,十六年就是为了一秒钟,为了奥运会这十个一秒钟(十个比赛动作)。” 采访的提问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开放式问题还是闭合式问题,提问的效果还是取决于问题的内容,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与时机。 记者需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话兴趣的问题。成功的采访需要的是双方之间的交谈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当然,引起采访对象的谈话兴趣,其目的在于获取了解新闻核心内容的资料,而不是为了博得采访对象的欣喜。根据采访目的,设计问题提纲。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如果得到解释,你对新闻的全貌和本质是否可以了解清楚了?同时估计一下采访对象对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反应,做出你的应对策略预案。 注意追问 采访是需要追问的,因为采访对象的一次性回答往往不能满足记者追究真相的需求。记者一定要以拿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为止,或者是到了采访不可能再深入的地步为止。但是,在追问中要掌握一些原则: 一、不要满足于采访对象浮于表面的概括性的叙述。要通过采访抓取故事、细节、引语、数字、观点,去抓取具体的资料,去抓取有个性的情节。为了把采访对象的谈话引入写作新闻所需要的具体的资料,引出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故事、细节,采访中,记者可以使用“何时”“何地”、“何人”这些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作为提问的关键的词,将采访对象的回忆和描述引入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景。 二、不要问太长的问题。问题越长,往往回答越短。过长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难以抓住问题核心,甚至造成理解的偏差。在记者招待会上,过长的问题往往会遭到各方面的不快与冷遇。如果是复杂的问题,最好是分几个层面,将其划分为几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组合式提问。 三、不要问带倾向性的问题。客观与公正不仅是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执行的原则,它是在新闻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采访提问时如果表现出倾向,采访对象会受到记者好恶的影响,从而难以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看法。 四、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采访的目的不是在采访对象面前炫耀你自己,而是要从采访对象那里了解你需要的信息。在采访对象面前卖弄你掌握的资料会对严重干扰采访的进程,采访对象可能会因此受到误导,也可能会因此不再提供客观的情况。 五、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保证采访对象思维的连贯性对于采访的流畅进行是重要的。不要总是打断采访对象的叙述,要保证采访对象叙述的连贯性。不得不打断采访对象或许只能出于下面的原因:关键问题不明,关键事实的验证,采访对象前后叙述发生矛盾,交谈中发现新的线索,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采访主题。在不得不打断采访对象的时候,也要找好时机。 突破“强硬之道” 采访的成败取决于提问!记者要提出与报道主题相关并能够引起采访对象谈论的问题。 记者的提问越是充满活力,越是充满思考,对方的回答就可能越有特色,越具价值。 强硬的态度在采访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需要使用强硬的态度时,可能往往是新闻的矛盾、冲突、核心所在。但是,请记住:采访是交流而不是审问,强硬的态度不是冷酷,不是无礼,而是一种追究事实真相的执着,一种渴望得到全部解释的努力。 下面的方法或许会让记者在实施“强硬之道”的时候顺利一些: 营造起融洽的气氛之后再接近尖锐提问的领域。 最尖锐问题(有可能引起采访对象心理感情态度冲突的尖锐问题)要放到采访即将结束时提出。 把自己与强硬的问题分离开:借第三者之口质询,让采访对象澄清事实。 “你是否注意到一个流言,人们说你是个嗜酒狂。”——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夫人的采访。 不能不问的尖锐问题一定要问得十分干脆明了,不要犹豫。 提问强硬和与人作对是两回事!记者需要掌握一种艺术:可以让采访对象在你提出的尖锐问题面前感到为难,但是不能让他怒不可遏、转身而去。 在强硬的提问中,有一条底线:不要在采访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破坏以至完全中断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这的确困难,但是,记者的工作就是在突破困难中完成的。 关于新闻采访的12条忠告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门彻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以下忠告: 1.在访问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 2.阐明这次访问的目的; 3.对那些不经常被人采访的人讲清楚:这些材料都将在报上使用; 4.使采访对象思想上对这次访问将进行多久有个时间上的概念; 5.尽量缩短采访时间; 6.提问题要提得简短、具体、明确,所提的问题应该是消息来源有能力回答的问题; 7.给被采访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8.请消息来源重复或进一步解释清楚那些复杂的或是那些含糊的、不明确的回答; 9.对关键材料上消息来源的说法有怀疑时,要把采访笔记中的这些疑惑之处念给采访对象本人听,请他进一步确认; 10.对公众有权知道的那些东西要坚持让采访对象对消息来源做出答复; 11.避免对采访对象进行长篇说教、争辩或辩论; 12.要满足并遵守消息来源提出的在不说出消息来源、只登背景材料或不供发表等情况下才同意采访或发表谈话的要求。 新闻写作技巧 http://www.xwpx.com/article/wri/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