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讲坛 >> 写好新闻报道的三大叙述策略

写好新闻报道的三大叙述策略

2018年08月  作者:陈伟军 朱思良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讲故事原本是文学家最擅长的本领,千百年来历代作家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讲故事经验,这是新闻工作者汲取叙事智慧的宝库。记者遵循了客观、真实叙述的前提后,在通讯、特稿和深度报道等体裁中借鉴文学叙事技 ...
内容:

 

  讲故事原本是文学家最擅长的本领,千百年来历代作家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讲故事经验,这是新闻工作者汲取叙事智慧的宝库。记者遵循了客观、真实叙述的前提后,在通讯、特稿和深度报道等体裁中借鉴文学叙事技巧,将新闻真实性与故事性融合,无疑有助于讲好新闻故事,给人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悟。

  新闻也要善于讲故事,优秀的新闻记者必定是讲故事的行家里手。西方记者常常将“新闻”与“故事”视为一回事,头条新闻被称作“headline story”。记者像讲故事一样写新闻,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叙述新闻事件,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做法。因此,会讲故事是记者的基本素质。挖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要素,探索新闻叙事模式的创新,应该成为记者的自觉追求。

  1题材

  新闻要想“讲好”故事,要深入人民生活中去寻找,“写什么”(题材内容)比“怎么写”(形式技巧)更重要。好故事意味着好的叙事题材,好题材需要机遇,更需要记者用心去发现。

  如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的头版头条《老郭脱贫记》,正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度挖掘、用心讲述的精彩故事。立足于国家扶贫攻坚的时代背景和河南开展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记者选择河南作为采访点。真实可信的脱贫故事要从贴近人民生活的基层讲起,正是坚持着这原则,记者把县里安排的自上而下的采访顺序颠倒过来,先去到村民老郭家中采访,记者跟着老郭看地黄、看猪场,聊脱贫致富细节。在接地气的采访中,记者了解了老郭的脱贫经历,党支部的产业布局,乡里、县里的扶贫政策。一圈采访下来,脱贫故事有了细节、有了数字、有了点和面,现场激发的灵感让记者文思泉涌,最终呈现出了一篇典型、鲜活、带着泥土味儿的中国好故事。这篇报道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沉醉于火热的现实生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基础。纵观中外文学史,优秀作品的诞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深度体验。

  新时代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活实践,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深度发掘展示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性光辉,记者就一定能够写出有内涵、有品质、能够触动人心的鲜活故事。

  2叙事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一部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有着鲜明的角色主体形象。

  刻画人物肖像。简洁、传神的肖像描写有助于传达人物的个性气质,进而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命运。

  试看以下人物肖像描写:

  今年73岁的张保艾,身材高大,精神矍铄,靠挖煤艰难地养大了张彦兄弟4人。

  祁彬茂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笑容朴实,他指指坐在身边的小祁——祁杰。父子俩笑眯眯的,话都不多。

  ——《别了,白家庄矿》(山西日报2016年12月28日)

  这篇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虽仅有这两句描写了两位矿工的肖像,但足以表现白家庄矿工们强健硬朗的身体素质和憨厚朴实的个性。

  用好人物语言。言为心声,新闻故事中的直接引语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描写元素,也是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老郭脱贫记》一文中,记者多次使用了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

  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老郭脱贫记》(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

  这些散发着泥土味的农民语言,充满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农民老郭憨厚、倔强的形象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捕捉动作细节。动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词语,现场还原感强。新闻作品通过一连串动词将人物动作一气呵成,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羊小平坐上火车,又坐汽车,爬上山,挑满6口大缸;又坐汽车、坐火车,回到工地。过了一段时间,家里又没水了……临走时,老板告诉他,老请假不是个事,不用回来了。

  ——《羊小平砸缸》(新华社通稿,2016年4月7日)

  在这篇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报道中,作者用“坐”“爬”“挑”等动词呈现了一幅羊小平长途跋涉回家挑水的动态景象。千里奔波只为挑水,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水缸是他外出打工最大的拖累。

  体现人物时代感。典型人物不仅要有鲜明个性,更要有时代感,要能体现时代的特征。记者穆青曾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典型人物正是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回答了当前人们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山西日报社通讯作品《别了,白家庄矿》就是这样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2016年,我国全面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记者敏锐地采访到了一座80年老矿中的两对矿工父子,他们是煤矿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告别”与“新生”感人故事也反映了“去产能”大潮下无数矿工们的命运,报道以人见事,寓意深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社会转型中的关怀与温暖。

  3叙事情节

  情节是构成故事的核心要素之一,普通受众甚至会将情节与故事等同起来。

  新闻故事本质上也是由情节构成,缺少情节的新闻往往难以引起阅读兴趣。新闻写作要避免平淡、枯燥,可以适当引入文学的情节设置技巧。新闻作品中的真实故事,需要用生动的情节、复杂的矛盾冲突、紧凑的叙事节奏来优化故事结构,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向的舆论引导。

  突出矛盾冲突。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思想的内部,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恰恰是构成故事戏剧性情节的要素。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也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凸显主题。如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作品《一条天路,一个梦想——藏族“愚公”斯那定珠传奇》(新华社昆明2016年5月18日电),主人公斯那定珠12年的筑路历程就是不断遭遇阻力和顽强抵抗的矛盾过程:为了生活,他背着不孝的骂名走出大山;在所有人的嘲讽和质疑中,他坚持耗尽资产修路;在政策和专家都拒绝支持时,他自筹人马,亲自挂帅,终开“天路”;为保景区生态,他毅然拒绝开发商巨额资金诱惑;背着沉重债务,他坚持带领村民开发旅游致富;当一切正向好发展时,两场地震将他的“天路”毁于一旦,噩耗面前,他再次挑起大梁,投入到灾后重建中……跌宕起伏的过程让这个筑路故事更有魅力,斯那定珠果敢、坚韧、执著的“倔汉子”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技巧。新闻的标题和开头,都可以设置悬念,将故事真相刻意往后拖延,形成延宕回旋、张弛有序的结构形式。新华社通稿《羊小平砸缸》在开篇就告诉读者“‘山民’羊小平把家里的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给砸了。”既然是赖以生活的大缸,为什么都给砸了呢?接着记者大篇幅介绍了在缺水的甘肃山区这几口水缸的重要性和两代人“伺候”水缸的过程,依然不提砸缸的原因,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直到文章的后半部分,记者才道明原因,原来是政府实施扶贫搬迁工程,羊小平领了政府补贴,要搬到山下过好日子了,山上那6口笨重的大缸不再有用武之地,所以全砸掉了。记者通过将“砸缸”真相不断“延宕”,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篇报道被誉为具有“比小说更震撼的真实感”,这跟记者灵活运用叙事技巧、深得故事写作要领也是分不开的。

  把握叙事节奏。新闻就像文学中的“小小说”,要求在有限的篇幅里讲出相对完整的故事,这就需要记者选取最为核心的故事情节,严格控制叙事节奏。新闻语言是控制叙事节奏的一大利器,简短的叙述句式和精炼的引语都能增强叙事节奏感。

  第一批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老郭脱贫记》(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

  《老郭脱贫记》全文仅用1054个字就生动展现了老郭脱贫的全过程,全文通过精炼的语句,简短的段落、有说服力的数字和个性化的直接引语形成明快跳跃的叙事节奏和干练简净的叙事风格,读来朗朗上口。

  根据新闻内容选择恰当的叙事顺序和结构,也能使新闻的节奏错落有致。除常见的顺叙叙事外,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方法也可以调节新闻叙事节奏,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网红”手术笔记,折射坚守40年的工匠精神》(2016年11月19日江西日报头版),就多次使用了插叙、补叙的方法。该报道收尾均立足于2016年网络爆红的青年护士王婷和她的“网红笔记”展开叙述,中间则穿插叙述了40年前刘肇清开创“上台笔记”的故事和几年来医院护士们利用“上台笔记”服务于手术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叙事的密度,拉长了叙事时长,将整个医护团队40年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新闻属于非虚构文体,所讲故事必须是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不仅“五要素”要准确无误,故事的题材、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都需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存在记录者的主观推断、夸张甚至想象。文学故事则常常通过夸张手法将生活差异化、戏剧化、极致化,并以此表达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思考。新闻不是照搬文学故事的叙事策略,而是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多样叙事资源“为我所用”,把握好“创新”与“坚守”的尺度,用眼、用手、用心、用情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培训网http://www.xwpx.com/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在编采实践中,如何体现迭代思维?
· 写好事件通讯的六个建议
· 改文风需要克服的3个毛病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新闻标题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
· 如何写出有灵魂、有滋味的新闻作品?
· 关注“冰点”人物的报道
· 长期积累对提升新闻写作至关重要
· 别再错用“感谢聆听”了!
· 一挖到底,挖出好稿!
· 关于新闻采访的18条提醒
· 媒体人要注意新闻采编中的这些“坑”,

推荐 . . .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焦点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相关 . . .

· 新闻标题上可以用标点符号吗?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写作六要素---5W1H原则
· 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的结构
· 采访时遇到的6种情况,怎么办?
· 网评文章怎么写的范文
·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 如何写好侧记?
· 记者采访技巧:七分采三分写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