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 (4)2018年08月 作者:小雄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青岛新闻培训散记小雄
8月19日-21日,中国新闻培训网新闻写作与摄影研修班暨通讯员培训班在青岛开班。在三天的培训时间里,先后聆听了青年摄影家、《中国青年报》视觉中心主任、荷赛一等奖获得者赵青老师“ ... 内容:
著名摄影家,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于文国 于文国,工人日报原摄影部主任。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90多次获得过国际、国内新闻、纪实摄影比赛的奖项。先后获得过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1993—1999年连续三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08年);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16年)等荣称号。 于文国谈新闻纪实摄影之“道”——关于摄影细节 2002年8月,青海格尔木至拉萨的青藏铁路全面开工后,我参加了由工人日报总编辑带队为期半个月的采访。回京后曾有人问我青藏工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第一反应竟然不是一路上那些向生命极限挑战的特殊经历,反倒是几个非常普通的生活细节。后来一想,这恰恰证明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传播中入脑、入心的重要性。 经过是这样的:8月29日至30日的凌晨两三点钟,我因上青藏铁路工地前有点轻度感冒,在工地患了轻度急性肺炎,就在工地临时医疗点里打了三次点滴。一位把自己备战高考的女儿搁在合肥基地,只身来到海拔近5000米高原的女大夫在聊天中向我讲述了一件事。入夜,因高原反应等原因无法入睡的她,经常起床和同伴坐在宿舍外的建设工地旁,高原的夜空晶莹如洗,伸手可摘的星星、头顶划过的白云、悬挂在低空硕大的月亮相映成辉,两位白衣天使陶醉了,不经意间抓起身边的石子向前方抛去……日子久了,当他们醒过神来时,发现抛出去的小石子竟然堆成了坟头那样大。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其中一位说:“要是插上一面红旗就好了。”另一位听了后喜出望外:“对呀,那就插上我们中铁四局的队旗吧!”就这样,夜空中、晨曦里、白云下,在那座小山头上就迎风飘起了一面带有“中铁四局”字样的队旗。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插上中铁四局的旗子而不是别的什么?”她笑着回答说,“我是中铁四局的职工啊!” 听着她平静的道白,我也陷入了沉思。多年来,尤其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对越来越稀缺的“职工凝聚力”和“精神高原”,两位女大夫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诠释。 于文国谈摄影改变了什么—— 在参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支点,作家是一支笔,主持人是一个话筒,裁判员是一只哨子……而摄影家的支点是照相机。在我看来,因为新闻纪实摄影对社会的参与度非常高,所以,极富挑战性,我乐此不疲。然而,能够做到“精准记录”不是件易事。知现实,才能看得准发展节奏和脉络;懂历史,则能找准坐标点和参照系;要善于横向比较国际的、国内的、同行的,等等。摄影记者四肢必须发达,但头脑绝不简单,否则拍出来的只是一地鸡毛。也就是说,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还要勤于思考,多一份理性就会少走一点弯路。 于文国给年轻摄影人的建议—— 在纪实摄影作品中,最大限度集“记实、记事、记史”+ 精彩瞬间”于一体;在职业追求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记录类摄影是长线产品,急功近利多数会失望,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多多“记录民族奋斗史和文明进程”;汗水、泪水、血水,哭声、笑声、歌声都在摄程之内;大感情、大视野、大担当,等等。 要感动别人,就要首先感动自己;身入+心入,作品有深度;真正的好照片不用太花哨。 韩健雄(右)与于文国老师(左)合影留念 为期3天新闻写作与新闻摄影培训学习圆满结束,收获颇丰,大家普遍反应时间短,感觉意犹未尽。
(感谢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韩健雄供稿,文章略有改动)
中国新闻培训网www.xwpx.com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