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诀窍,给新闻写作加点“文学料”2018年08月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新闻语言的根本任务是记录事实,它要求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虽然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不能以文学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笔下的字眼可以是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 ... 关键字:新闻写作
内容:
新闻语言的根本任务是记录事实,它要求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虽然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不能以文学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笔下的字眼可以是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准确、明晰、优美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语体的一种自觉追求。 诀窍一 炼字:寻找最具表现力的词汇 炼字,即反复推敲、斟酌,选取最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当的字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大量的这类点睛之笔,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失”和“迷”二字就将夜晚朦胧的江上亭描绘殆尽。另一描写亭子者,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个“翼”字将亭子的外观形象勾勒出来,仿佛将读者带到现场亲眼目睹了坐落于泉水之上的亭子。 例如: 他(袁隆平)又绝非我父亲那样的普通农民,这样一位依然健在的人,早已提前进入了民间信仰,在无数吃饱了肚子的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个当代神农,一个活生生的“米菩萨”。 ——《田里的雕像》(解放日报,2016年10月13日) “米菩萨”这一称呼,若非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农民交谈,是难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它形象地道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心目中的袁隆平。“菩萨”作为救苦救难的化身,在科学技术没有普及的古代社会中,成为劳动人民的心灵寄托。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农民获得更大的丰收,生活得到改善,他成了当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寄托”。“米菩萨”一词恰切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袁隆平的爱戴,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文本中未尽之言了然于胸。 诀窍二 炼意:围绕主题呈现关键信息 新闻写作要求记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将信息完整、充分地传递给读者,这需要在落笔之前,就先确定好文章的立意,在“炼意”上要考虑叙述重心、文章结构等各方面布局,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趋势,从细微之处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例如: 4月1日,一场特殊的仪式在沈阳市和平区政务审批服务局办事大厅内举行,……来自房产、卫生、教育、城建等16个职能部门的60枚审批公章被永久封存在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并被一张封条彻底封存,成为历史。 ——《封存公章六十枚 办照仅需一小时》(辽宁晚报,2016年4月2日) 在这篇消息中,作者将“印章的封印”和“60变1”的新制度,作为“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终结和政府推行“简政放权”的开始。新闻语言借助描写“微小”的事件,折射“宏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命题,围绕主题将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这正是文学中所倡导的“以辨洁为能”“以明核为美”。 诀窍三 跳跃:描写片断、画面以压缩叙事内容 文辞衔接中的跨越性联系可称为“跳跃”,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跳跃,即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快速进行从此物到彼物的转换;另一个方面的跳跃则侧重于意义上,作者将两个意义上存在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 前晚,接到呼救信息后,李良义一边拨打呼救市民的电话,一边登车出发。对方手机信号不好,隐约听到一名男子说了两句话后,就挂断了。很快,急救车驶到小区楼下,李良义再次拨打对方电话时却无人接听。司机任艺拉响急救车警笛,也不见居民接应。 ——《深夜挨户敲门寻找 救下昏迷夫妇》(长沙晚报,2016年11月17日) 上面短短百字中描写了“接到呼救”“登车出发”“信号挂断”再到“无人应答”这一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作品用压缩、凝练的语言,将一系列画面以一定的时间序列呈现在读者眼前,节奏清晰而明快。以一系列的场景铺垫出医生出诊难度之大,这成为医生“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的最佳注脚。这种方式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两个并行的画面剪接在一起,通过读者自己的对比、联想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 诀窍四 烘托:多侧面点染映衬对象主体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经常运用多侧面语言点染、“烘托”对象主体,使所要表现的人与事鲜明突出。新闻报道中运用多侧面语言间接刻画对象主体,可以达到客观视角与主观情意相融合的效果。如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以多侧面烘托的白描手法,报道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因公殉职的英雄事迹。作者通过多位人物的视角,包括张超的领导、战友、家人、老师和同学,多方位呈现了英雄的伟大。在文末,作者用简单的八个字“暴雨如泣,英雄回家”,将整篇消息的气氛推至高潮,“暴雨”作为一个意象,用来衬托英魂归故里的悲壮。 诀窍五 自然:随物赋形去除繁冗雕饰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蕴含着我国文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然之美、随物赋形、质朴浑厚也应该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追求。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每一篇成功而出色的新闻报道必定是“自然”而又“忠实”的。 例如: 4月8日上午,您从顺平赶回保定。此时,58岁的您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 4月9日是周六,科技项目验收会接近中午才结束。同事们返回保定,您和同为农大教师的妻子郭素萍却留了下来。你们要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参加一个有关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河北日报,2016年4月12日) 上面这篇通讯中,记者以第二人称口吻娓娓道来,语言仿佛从胸襟中自然流出,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真实地记录了一位爱事业胜过生命的老教授李保国生前两天的行程。 记者通过扎实的采访,细致入微地描写老教授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现出一个认真负责、为事业奉献的学者形象。在对李保国离世的报道中,记者忠实地记录下了教授平常生活中折射出的忘我的科研精神。简洁流畅、情真意切的文辞,给读者以平常中的深深感动。 传统文学的观念与实践,对当今新闻写作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不同新闻文体对文学写作手法的借鉴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炼字”“炼意”应该成为其共同指向。记者要善于将报道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才能写出精彩的新闻作品。新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过于艰涩难懂的文字注定难以为受众欢迎,而过于简单、模式化的叙述则难以提升报道质量。记者要根据不同报道对象的差异,选择一种最适合文本题材内容和新闻价值取向的语言方式。从文学浩瀚的语言库中汲取养分,不失为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国新闻培训网www.xwpx.com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