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2)2018年06月 作者: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原标题: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7年)
目录
前言
新闻从业环境
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
权益保护、 ... 内容:
新闻从业环境 一、政策引领新闻事业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有力指导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中共十九大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发展新闻事业确立了新的航标。2017年我国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和传媒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举措,大力支持新闻产业发展。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传媒产业总体上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力,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1607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1%,并有望在2018年突破2万亿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实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智慧广电”战略、“宽带广电”战略和“广电+”行动,印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继续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持续开展“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评估”和“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等系列推动工作,指导和规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媒体健康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7年明确为“内容品质提高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责令有关网站对违规视听节目深入整改,着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业氛围。印发《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要求报刊单位及其所办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统一网上网下管理标准,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格审核内容、规范新闻标题制作、完善网络活动管理等6方面严格管理。 国家网信办修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正式施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全国多个省份把媒体融合发展列为本省广播影视“十三五”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政策、资金等环节给予倾斜。河北、山东、深圳等地方政府通过相关改革方案,加大对电视台媒体融合的财政支持。四川、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专门制定出台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意见或实施方案。浙江省连续两年把媒体融合列入重大突破改革项目,并在2017年对省市县媒体融合的改革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广东省自2016年起,先后成立三支百亿元规模的媒体产业基金,为广东省及下属各市有前途有潜力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项目注入新动能。 二、技术推动媒体创新变革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推动媒体加快创新变革步伐。 一是移动主导。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快,移动终端、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规模的97.5%。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在2017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47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3.8%,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20亿。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网络新闻应用已成为中国网民了解国内国际动态、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生活服务等信息的重要平台。 图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图3 网络新闻/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二是可视传播。过去五年内,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年均增长超过50%,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保持增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65 亿,较 2016 年底的增长率为 3.7%;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 5.25 亿,增长率达到 5.1%。很多媒体集中力量发展视频业务,把视频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全媒体可视化产品生产能力。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进行了40场高清直播、时长近3000分钟,场均点击量达到数百万次。十九大开幕当天,重点视听节目网站转播十九大开幕实况的节目总播放量达2.18亿次,总访问人数1.25亿。2017年中央电视台全年通过“央视新闻”新媒体共发起移动视频直播2717场,累计用户收看次数超出27.98亿次。通过央视网PC端和移动端,中央电视台丰富视频资源全年用户收看次数达38.84亿次。 图4 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三是平台聚合。网络新闻信息领域,平台化驱动市场分工进一步明确,专业新闻媒体与自媒体成为主要的内容生产者,聚合平台则负责信息分发和传播。网络新闻应用呈现出资讯聚合平台化、跨界竞争激烈化和技术核心化三方面趋势。当前,不少媒体机构都在构建集聚用户资源的传播平台,依托用户资源扩大影响力、拓展盈利模式,努力从内容供应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人民日报社推出中国媒体融合云,将十几家跟媒体技术相关、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公司的能力做成技术工具,汇集在融合云上开放给全行业使用,以此为底层支撑为媒体融合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基础支撑类、应用系统类服务等。新华社启动移动化在线新闻生产平台“现场云”,截至2017年底,为2300多家媒体机构用户免费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持续推出现场报道24000多场,实现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有效提升报道时效。中央电视台打造“央视新闻移动网”,共享各类资源,助推电视媒体稿源拓展、版权保护、媒资运营、品牌推广。截至2017年底,“央视新闻移动网”已吸引入驻矩阵号244家,成为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入驻地方台矩阵号重要的融媒体工作平台。 四是智能驱动。人工智能正在对新闻生产、分发、反馈各环节产生革命性影响,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民日报新媒体大胆尝试语音识别、人机对话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设置智能服务机器人“小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与“小端”就两会常识等内容进行实时互动。新华社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首位机器人记者“爱思”崭露头角。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布我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并通过“媒体大脑”生成了中国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意味着人工智能与媒体间的融合更加深入、全面。中央电视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新开发新闻一体化生产平台,在采集阶段,记者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回传直播信号,还可以自由接入无人飞行器、OSMO等各种信号源,为移动直播的内容创新性和画面丰富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制作阶段,实现新闻的自动分类、关键词提取、新闻标签挖掘、相似新闻分析等功能。编辑根据智能化分析的结果对新闻素材进行审核、选用,并完成信息架构、内容、页面搭建的制作,支持面向电视端、移动端、社交平台的多渠道发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