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避免在通俗化的道路上"跑偏"?2017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新闻宣传在展示社会形象,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一直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缺少坚守、纯粹吸引眼球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大众的审美意识越来越淡漠,精神世界越来越 ... 内容:
新闻宣传在展示社会形象,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一直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缺少坚守、纯粹吸引眼球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大众的审美意识越来越淡漠,精神世界越来越单一,理性的思辨能力越来越退化。媒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众的精神质感,道德、责任、引领,应是媒体的永恒坚守。 厘清媒体审美意识沉沦的原因 通俗是为了让内容浅显易懂,通俗可以有效促进阅读率、点击率。但有的媒体却在通俗化的道路上“跑偏”,完全将审美放在一边,把眼球效应当作社会效应,认为越俗越有人气,一味取悦、迎合市场低俗趣味,有意制造突兀效果。认识上的一字之差,让媒体的品位从通俗滑落至庸俗。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媒格局,媒体平台增加,入职门槛降低,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探索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传统媒体迅速建立了新媒体平台,但新媒体的从业者来源广泛,起点不一,且流动频繁,加之有的媒体希望新员工“一来就能上场挑大梁”,培养、培训期缩短,致使队伍整体素养高低不一,对网络的认知和尺度的把握存在诸多局限,无法对新闻进行有效的思想过滤。 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都是记者个人修为、素养、德行的外化。记者这一职业,多年前是一顶耀眼的光环,随着这支队伍的扩容壮大,社会的浮躁风气侵蚀其中,疏于职业理想和职业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钱穆曾经说:“文心即人心”。记者不是单纯的码字工,是在为大众代言,是媒体品质的代言人,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以审美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字里行间自然远离低俗。 不论是把问题归咎体制机制,还是将矛盾归因于转型压力,抑或是媒体从业者个人素质的有待提升,只要传播活动存在,受众就会接受流行的舆论,其审美观会随着传播活动产生变化,媒体必须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敏感性,自觉做好新闻报道、舆论引导工作。 众声喧哗中更需“定海神针” 在这个观点多样、需求多元的时代,更需要多元之中有砥柱,多样之中有主导,多变之中有准绳。如果大众媒体审美意识出现偏差,影响的不是一群人,而是几代人,甚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 写新闻就是讲故事,心中有爱方能写出爱,心中有情方能写出情。一个有情怀的记者,在一些争议性新闻发生后,在事实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不仅要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还应知道在什么地方止步,或者说如何疏导问题和矛盾,而不是煽动社会情绪。正因为笔下有千钧,所以记者更应该有道义,讲操守,更应俯下身去,仔细聆听社会声音,把握时代脉动,练好“妙笔”,锻造“铁肩”。 强化理性思维,引领主流舆论,当好社会的“定海神针”。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在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同诉求,把握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审美差异,需要媒体增强公约数意识,在多元多样中谋求最大公约数。网络舆论场正在吞噬理性思辨能力,对热点事件,需要媒体冷静思考、尊重事实,而不是凭“经验”下论断,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偏见是盗贼,足以盗走真相、浇灭理性,也可能赶走正义”。新闻的审美传播是通过思想形式实现的,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媒体传递背后的真相,用准确的分析和解读,进行权威导向,激浊扬清。 当然,媒体要走市场,要谋求经济效益,但总有一些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放在市场中以简单的方式进行货币兑换,如果不能脚踏实地的践行这一点,那么政策和制度将出现偏差,良好生态无从建立。媒体主管部门要厘清媒体职能,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要强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评价监督机制。媒体自身要秉持敬畏之心,调整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有了良好的、合理的机制导向,媒体人才能敬惜每一段文字,在每一次新闻传播中体现审美品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