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的传播学解读2014年04月 作者:陈骞 冯小宁 来源:今传媒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节目形式;传播策略;使用与满足 继《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三大音乐真人秀节目惊爆一个个收视高点后,2013年10月湖南卫视趁热打铁重磅推出了明星亲子生存体 ...
内容:
继《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三大音乐真人秀节目惊爆一个个收视高点后,2013年10月湖南卫视趁热打铁重磅推出了明星亲子生存体验式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该节目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荧屏,收视率力压同时段其它综艺节目而位居第一。那么《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制作上有何创新之处?采取了什么样的传播策略?满足了受众怎样的心理需求?本文从节目形式、传播策略、受众心理诉求三方面对该节目作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一、节目形式的独辟蹊径:明星+星二代+未知挑战+全景纪实 近年,各省级卫视对音乐选秀节目的过度开伐和盲目跟踪,导致观众对该类真人秀节目出现严重的审美疲劳。敢于突破挑战的湖南卫视在2013年从韩国MBC引进超人气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该节目在韩国的良好口碑为湖南台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良创造了良好的节目模式和传播语境。 首先,由“星爸+星二代”的组合模式打破了以往真人秀节目参与者的单一性,引发了双重的“明星效应”。在草根活跃和明星主打的荧屏上,受众早已厌倦了由媒体塑造的“一夜成名”神话。为此,湖南卫视另辟蹊径邀请国内5位星爸及其儿女共同参加一档全新的真人秀节目。在成人话语占主导的社会环境和媒介语境下,国内真人秀节目首次采用“星爸”+“萌娃”的组合方式,第一次将焦点从草根“个人价值”实现的层面聚焦到明星及其孩子亲子互动的层面。节目最大的卖点在于五位从未在荧屏上露面的明星小孩。他们以可爱的表情、童真的话语萌翻了众多观众。节目播出后,孩子们的受关注程度丝毫不逊于星爸们,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粉丝群。这种“星爸”+“星娃”的组合模式,在带来双重“明星效应”的同时也为该节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其次,节目内容的精彩纷呈,真与秀的完美结合为节目营造了悬念感和温馨感。节目一开场便营造戏剧化的悬念,逐一到访明星家中拍摄出发前的准备工作。第一个到访的是哪位明星的家?明星的家是什么样子?熟睡中的明星孩子又长什么模样等等,这一系列悬念的营造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此外,每期节目的录制地点和任务安排都不同,观众永远在好奇明星和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突发状况,一个个未知悬念的设置牢牢的拴住了观众的眼球。这样一些精彩内容的呈现都得益于节目以“内容为王”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做到“真与秀”的完美结合。“真”体现在参与者的真实性、事件进程的开放性方面。《爸爸去哪儿》主要的记录对象是五位天真、可爱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台本,没有做作的言语,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和紧急任务时所表现的真实情感,无不让观众为之动容。但是,“真人秀并不是对真实的原生态事件和人物‘不介入’的简单记录,它同时还是一个‘秀’,往往设置各种的游戏规则、环节,具有与真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规定性和戏剧性。[1]”在节目中导演组安排明星和孩子依据游戏规则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如星爸为孩子做午饭,教孩子唱歌,陪孩子从70°的沙漠坡滑下等。这些事先设定的环节在带给观众轻松幽默之于,也流露出一种星爸与孩子之间的浓浓情意。用规则创造的虚构为观众带来的悬念感和用真人带来的真实创造的温馨感,二者的完美结合为节目在观众心中创下了良好口碑。 最后,节目制作团队强大,高水准的全景纪实为节目的高质量提供了保证。“《爸爸去哪儿》由制作《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的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整档节目动用40多个机位,近百名工作者,从1000多个小时素材中挑选出最精华的片段进行后期剪辑。[2]”所以在节目中观众可看到对明星和孩子全方位的记录,不论是户外执行任务时的跟拍、航拍,还是室内父子(女)温馨相处的偷拍,都为节目后期制作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素材。在后期剪辑制作上,采用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五对父子(女)的动态巧妙的组接起来,并配以卡通片头、动漫字体、动画场景等艺术表现形式,将孩子与父亲之间轻松、幽默、温馨的氛围呈现出来。不仅使得节目节奏紧凑,更让节目的风格突出。 二、多元整合的传播策略:新老结合,四屏联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曾经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你的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对于逐渐成熟的传媒市场来说,如何在资讯泛滥的时代通过多方位的传播手段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通过多元整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电视、院线、手机应用、视频网络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和传播,不断吸引着观众和广告商的注意力。 首先,传统媒体的创新式传播。节目组为《爸爸去哪儿》的参赛嘉宾拍摄了风格各异的宣传海报、宣传片及主题MV,并在频道多个时段滚动播出,将节目的可看性渲染到了极点。除此之外,节目组匠心独运的策划了一场首映礼,邀请“星爸”和“萌娃”、湖南台的知名主持人和相关领导一起走红毯,看首映,并配合近百家媒体的宣传报道,为这档未播先火的节目积攒了人气。节目播出后大受好评,不仅在湖南各频道一天8次的重复播放,还在北京首都机场全天滚动播放《爸爸去哪儿》的宣传片。 这也是湖南卫视广告宣传途径后的又一次创新性突破,高端宣传途径的开发让受众看到的是湖南卫视的实力与创造力,其品牌效应和节目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节目组除了开设官方微博和微信以发布节目最新动态和未在荧屏播出的幕后花絮之外,更利用参赛明星的特殊身份,挖掘其背后的粉丝和身边的明星朋友,更好的促进了节目的二次传播。节目首播后,在观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大量观众通过微博或微信发表自己对该节目的喜爱之情,并不断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该节目,成功的开展了一场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院线+呼啦APP+视频网络的互动式传播。“消费心理学的介入理论认为,互动性弥补了电视这类低介入媒体的缺陷,使一般接触向深度接触转化,受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处理、思考判断、行为发生等一系列过程,将传播主体的记忆提升到更高层次,获得与品牌关联的深刻体验” [1]。可以说互动性越高,主体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就越高。 《爸爸去哪儿》采用“院线+呼啦APP+视频网络”的互动传播模式,联合湖南娱乐频道、万达影院将节目的首秀搬上大荧幕。“用户只需凑齐50枚‘呼啦元’或上传爸爸与孩子的亲子照并写出对孩子的祝福便可在呼啦集市中直接兑换‘爸爸去哪儿的首映入场券’。而首映当天,湖南卫视通过呼啦图文直播现场盛况,并在呼啦内部推出了6个相关话题让用户参与讨论”[3]。极大的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除此之外,湖南卫视还联合国内各大视频网络同步直播,广大网友可以边看视频边和线上线下的观众讨论,让所有观众都感受了一次电视屏、院线屏、手机屏、电脑屏四屏联动的互动魅力。 可以说互动式传播给电视真人秀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请受众注意”到“请注意受众”。这种转变也将从根本改变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理念。 三、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的诉求与社会文化土壤的培植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爸爸去哪儿》的一举成功正是满足了受众的诸多心理诉求,以受众为导向的基础上,与其建立长久、互动的关系。 (一)明星消费,获取“认同” 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以实际需要为消费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以消费欲望为核心的模式取代。大众消费的其目更多的是满足被环境和认同所制造出来的超额欲望。从受众心理来说,消费明星隐私,满足了一种“认同”的需求以及窥视的欲望,希望通过窥视他人的隐私,洞察其最隐秘的私生活状况,以达到缓解自己内心压力的目的。《爸爸去哪儿》以此为切入口,不仅邀请明星,更邀请一直处在极度保密之下明星宝贝为嘉宾,让身处陌生环境下的明星们通过亲子间的配合共同完成导演组安排的未知任务。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明星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有什么区别,平日光彩照人的星爸在遇到问题时会怎样和孩子交流,对孩子是百般溺爱还是严厉苛刻等问题,观众都渴望从节目中找到答案,得到满足。观众看到这些星光熠熠的“星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和普通“父亲”一样会手足无措,会严厉苛刻,会温柔呵护,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 (二)审美疲劳,呼唤真情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经历了演艺明星的自娱自乐、草根平民的大众狂呼和社会名人的回归升级的三大转变。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引爆荧屏开始,真人秀似乎永远和表演选秀型的节目紧密相连,荧屏上充斥的永远是为梦想而战的选手、挑剔苛刻的评委、繁杂雷同的赛制和为博收视率的恶性炒作,观众迫切的期望能在荧屏中看到一些真情、真实、温馨的节目。正是在这样的媒体语境下,《爸爸去哪儿》应运而生。节目主打亲情牌,用真情实录代替虚假炒作,用轻松幽默的话语代替凄惨可怜的故事,用亲子间的温馨互动代替竞争激烈的残酷赛制。在泛娱乐时代,这样一档温暖的亲子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为荧屏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三)“父亲缺失”,呼吁回归 所谓“父亲缺失”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教育时间的投入、具体教育过程及学校教育三个层面。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男性角色一直被施加了强大的金钱、权利、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逼迫他们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重任,使得很多父亲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交流,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爸爸去哪儿》基于这样的社会土壤,对父子(女)间人生关系和价值观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强调,通过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增加彼此间的情感。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独自带领孩子出行的爸爸在面对孩子大哭时的无奈,在面对孩子调皮时的严厉,在面对一些为孩子做午饭、扎头发等简单的小事上的手足无措。该节目不仅让人们重新审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呼吁父爱的回归,更让80后、90后这群初为父母的普通年轻人通过节目对育儿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