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标题作得更精彩(四)2013年07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第一章 新闻标题的基本知识第六节 标题的修辞 新闻标题要做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对读者有吸引力,就要讲究修辞。 所谓修辞,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它是研究如何用语 ... 内容:
第六节 标题的修辞 新闻标题要做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对读者有吸引力,就要讲究修辞。 所谓修辞,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它是研究如何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研究如何修饰词句,把话讲得更准确、鲜明、生动的一种技巧。对于讲究凝炼、完美、准确的新闻标题来说,注重修辞,是十分重要的。 修辞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 1、比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即运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的、生疏的事理,从而使人们所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排比。以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3个以上并列词句,表达同一性质、同一范围的内容,以达到集中说理,尽情状物,充分抒情的目的,这样集中地突出地表现有关事物,以多侧面的思想内容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从而能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联珠。也叫顶真,前句的末尾部分是后句的起首,逆接而下,形成蝉联形。用这种修辞方式制作标题常用来说明事理的因果关系,或者用以表示事物的逆承关系,使之衔接紧凑,明快、生动、流畅。 4、设问。为了突出新闻的重点,引起读者的关注,或者为了强调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先故意据事发问,然后跟着作答,再把问题讲清楚。运用这种自问自答,先问后答的修辞方法作题,容易收到鲜明、生动、引人入文的好效果。 5、摹拟。即用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对事物形态、声色直接摹临描绘,以唤起人们感觉经验的一种修辞手段。 6、反复。把同一词语反复陈述,突出内容,加强语气。 上面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还有其它一些修辞方法,如重叠、反诘、借代、夸张、对照等等。 第七节 标题的制作 在了解、掌握了新闻标题的基本知识之后,就进入了标题制作阶段。在作题过程中,要善于将上述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不断实践,勤于总结,久而久之,精彩的标题就会从笔下生出。 一、制作标题要遵循的若干步骤与原则: 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1、认真通读全文。 这是作好标题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把新闻稿认真地通读,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清事理逻辑,才有可能把标题作好。在编辑实践中,通读全文这个环节往往与编辑的环节同步进行,边看边改,边改边看,相互交叉。这个过程就是了解稿件内容的过程。 2、抓住要点上题。 作题是新闻内容的提炼、概括,它主要集中地反映新闻的内容。因此,作题时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内容、观点、事实上题。 这些要点从哪里来?有经验的编辑往往先看新闻的导语部分,从导语中找要点。大家知道,导语是对整个新闻的简洁概括。新闻要素、主要观点、事实大都在其中。从导语中找依据,是办法之一。 但这也不是最好、唯一的方法。因为有些稿件将一些要点写在新闻稿的第二、三自然段中。这就需要认真仔细通读全文,尽力找出其主要之点。 下面两个标题可以比较一下: 这次会议是1999年8月下旬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从新闻稿提供的内容来看,会议明确了“聘用制度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这一点。这是此篇的新闻要点,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作题时就应把这一点上题。从上述两题来看,第二题作得好,抓住了要点上题,重点明确、突出。而第一题虽标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字样,但未标出要点,读者一看就过去了,以为是例行的会议。因此说,这题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思考发稿情势。 所谓发稿情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编发稿件的情况、形式。大家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宣传重点、宣传任务和宣传的针对性。这些有的是计划内的,也有些是突发性的。作标题时,在阅看稿件本身的同时,还要跳出新闻之外思考一下当时的这些发稿情势,综合进行考虑。不能单纯就稿作题。 比如,1999年5月10日,《黄河大合唱》创作60周年音乐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刊登这条消息时作题如下: 首都上空再次回响不屈的歌声(主) 李岚清等出席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首演60周年音乐会(副) 这个标题就是结合发稿情势而做出的。本来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首演60周年的活动,是一个预定的活动。但5月10日进行这项活动时,恰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5月8日)之后。编辑在作此题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作出了“首都上空再次回响不屈的歌声”的主题,很有针对性,且富有情感。相反,有的报纸没有考虑这个发稿情势,只是作了“……音乐会在京举行”的标题,很一般化。 4、考虑版面位置 新闻版上一般要安排十二、三条大小不等的稿件。这些稿件有消息、通讯、特写、简讯之分,也有头条稿、二条稿和一般稿的区别。这些稿件将被安排在版面的不同位置。作题时,就要充分考虑稿件在版面上的不同位置,是放在上半版?还是放在下半版?是显著位置?还是一般位置?一般说来,头条稿、二条稿及一些比较重要的稿件,大都要作复式标题,即肩——主结构、主——副结构、肩——主——副结构。而一般稿或简讯,则做一行题即可。同时,标题的长度,即占几栏宽,也受版面位置的制约。不是随意而作,更不可本末倒置。 5、构思表达形式 在完成上述四个步骤的同时或以后,就要构思标题的形式。如前所述,标题的表达形式包括简式结构、复式结构;从题式上有叙述式、成果式、赞扬式、揭露式、对比式等等。选择哪种方式为好?要依据稿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总之,要视文而定,“量体裁衣”,不可硬作。 6、推敲遣词造句 标题的初型拟定之后,还要在文字上仔细推敲。标题贵在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因此在文字上必须字斟句酌。要将含混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去掉,以求其准确、鲜明;要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剔除,以求其生动、简洁。 为做到这一点,要在文字上学会善于省略。标题字数不宜过多,以主题而论,一般在10个字左右为宜,甚至还可以少些。字数太多的标题,往往引不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 再如:《百名肿瘤专家举行赈灾抗癌诊疗咨询》,16个字,太长;改为《百名肿瘤专家义诊赈灾》,10个字就可以解决问题。 讲究文字精练,简洁;善于简略,是作题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注意省略适当,以免产生歧义、误解。1999年9月10日《参考消息》上一则标题“台向美采购坦克抵台”(9个字),粗读此题误认为是台湾派出代表团赴美采购坦克,然而“抵台”又何意?费解!读完全文方知是台湾向美采购的坦克抵达台湾,既然如此,为何标题做得如此拗口难懂呢?其实此题加一字或少一字,均可使之明白易懂。如“台向美采购的坦克抵台”(10个字)或“美售台坦克抵台”(7个字)均可,特别后则标题,既省了3个字,又不致于产生误解。 制作标题一般要遵循上述的6个步骤与原则。如果加以概括的话,可以简述为下面三句话: 文内找依据, 二、制作标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作题实践,总结其中的经验,制作标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题文一致 下面分别做些介绍: 1、坚持题文一致 坚持题文一致,是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文,是标题的基础、依据;题,是文的概括、反映。因此,两者必须一致,不能相互游离,题不符文。 但有时一些报纸还出现这种题不符文的情况: 不看新闻内容,发现不了标题的错误。看过内容,才知道苏联领导人要求撤销的不是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而是要求立陶宛撤销或暂停实施“恢复独立的法令”。 为什么错得这样离奇呢?原因是编辑粗枝大叶,看了前半句丢掉半句。前半句为“苏联领导人……坚持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必须撤销,”后半句为:“或至少、暂停实施违反苏联宪法的‘恢复独立的法令’。”前后两句是连在一起的,不细看内容就动手做标题,岂有不错之理?后来查看当天人民日报的同一标题,就题文一致了。人民日报的标题时这样写的: 苏联领导人接见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总理 要杜绝这种毛病,要求编辑在作题前必须仔细阅读全文;作题后还要认真核对。 2、善于多作实题 从表意程度上来研究标题,标题有实题、虚题之分。在编报实践中,编辑们大多十分注意多作实题。因为只有“实”,才能使新闻跃出“水面”,使读者一目了然。而虚题,则看不出问题所在,得不到要领。 这两个标题相比较,显然第二个题实。它明确告诉读者:在浦东已有四千家外企落户。读者一看便知道了外资引进的成绩。而第一个题是虚题,让人看不出具体内容。 再比如: 在这里,第一个题又是比较虚,而第二个题则具体、实在———“五至十年使辽河变清”。具体内容上题,使读者一下了解了新闻重点。 做新闻标题,特别是作实题时,尽量并善于多作实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提倡多作实题,并不是说虚题一律不能用。在第四节中曾讲过“肩题主虚”,就是说一般肩题用虚题的时候较多,用以修饰、描写场景等。但从新闻标题(肩题、主题、副题)整体上来说,不宜用得过多,比如有的标题把肩题、主题都作为虚题,那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也有违标题制作的要求。因此,用虚题时一定要注意得当、稳妥,恰到好处。 运用虚题有下面几种情况: 在新闻标题中,副题都是实题,起补充、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样就给主题可以做成虚题留出余地。上两题就是典型例子。这种题型一般用于突出强调的人物或观点。 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出,当需要把主题做成虚题时,主题必须与肩题或副题相配合、相联系而存在。不能把主题作成虚题孤零零地排成一行。 有经验的编辑都十分注意、强调动词的运用。他们甚至认为,好标题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有力的动词。可见,用好动词十分重要。 前面讲到标题贵在精炼、简洁,字数不宜过多。但字数少,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意思就少,或者不完整。有经验的编辑在做题时,不仅讲究字少,而且还追求意多。也就是说,尽量在较少的字数里表达更多的意思。 比如,1998年中秋节时,北京晚报在一篇反映月饼市场变化的消息上做题:“月饼小了,市场大了” 。仅8个字,但细细品味其中的意思就很多。大家知道,每年中秋节时月饼供应很充足,并且越做越大。但一过完节,就无人问津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北京一家糕点厂针对此种情况,改变追求“大”的时髦,将月饼做的小巧玲珑,结果打开了市场,供不应求。编辑根据这些内容拟题,没有做“转变经营方式,打开市场销路”之类的题,而是在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弄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出了“月饼小了,市场大了”这样的好标题。 做到字少意多,编辑要有一定的文字驾驭水平和对事物的概括分析能力。这需要在做题的实践中,反复磨练,逐步提高。 5、注入感情色彩 标题要吸引读者,同时还要打动读者。使读者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感染。所以,做题时要十分注意注入感情色彩。 上述几题,或赞叹,或同情,或谴责,或义愤,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标题有导读之功能,富有感情色彩的标题,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6、杜绝溢美之词 在前面“标题的题式”一节中,介绍了“成果式”标题。这是报纸上经常使用的一种题式。但现在一些讲成果的标题做得过满,充满了溢美之词,如“起宏图”、“进展迅速”、“日臻完善”、“前景看好”、“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等。这种状况要改变。如果这类题用得太多、太频繁,读者就不感兴趣。 7、讲究准确无误 制作标题需要对内容进行概括,但要注意概括地准确无误。如果概括地不准确,甚至产生差错,那就有失标题的意义,甚至产生误导。 有一条消息介绍的是1994年十大对华投资者已经排定座次的情况,甚至港澳地区位居榜首,台湾排第二位,其他依次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但一家报纸的编辑作题时,拟了这样一个标题:“世界十大对华投资者排出座次”。结果把港澳台划到了外国的行列,这显然是个错误。应该把标题中的“世界”两字改为“境外”,这样就准确了。 (摘自刘国昌著《报纸编辑学讲义》一书,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