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步从这里开始2013年04月 作者: 来源:安徽法制报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金运明
叮铃铃……
“是金运明吗?我是张燕。今年是《安徽法制报》创刊30周年,想约你写一篇征文”。 “这……”我接着电话,忐忑不安了。心想都好多年没有拿过笔给报纸写过稿件,新闻语言也显 ... 内容:
金运明 叮铃铃…… “是金运明吗?我是张燕。今年是《安徽法制报》创刊30周年,想约你写一篇征文”。 “这……”我接着电话,忐忑不安了。心想都好多年没有拿过笔给报纸写过稿件,新闻语言也显的好生分。 写啥?一个大大的问号,不时地呈现在脑海中,要说《安徽法制报》,对我来说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对着电脑,我情不自禁地敲着键盘…… 《安徽法制报》,我新闻学步的起点。她承载和镌刻着我新闻学步迈出的每一个脚印,也伴随和记录着我一次次走向新闻领奖台…… 那是在1983年初春,当时我还是在江苏徐州一座兵营里当文书。一天,一位战友探亲归来带张家乡的《安徽法制报》,说是带在路上看的。我拿到后当作一种浓郁的乡音,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仔仔细细阅读了好几遍。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来几天前听一位安徽老乡讲述他在他未婚妻遭遇不幸后,如何给她生活勇气的事,我当即就拿起笔,仿照安徽法制报上文章的格式,一口气就把他那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 《当未婚妻失身之后……》一稿投给报社。时隔半个多月,十分意外地收到《安徽法制报》寄来的一封信,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居然变成铅字,印在《安徽法制报》的第四版上。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登到报纸上,做梦也没想到从此与《安徽法制报》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新闻学步。说真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新闻还有什么“五个w”,只是完全凭着中学时老师一直喜欢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的那一点点文字功底,凭着对写作一股热爱的激情,凭着对记者这一神圣职业的一种崇拜。于是乎,一有空就去跑新闻,写新闻,向报纸投稿,这就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个主旋律。结果是投出去的稿件,件件犹如泥牛过河杳无音信……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在一次次投稿失败中,慢慢悟出新闻写作之要,我的大名也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安徽法制报》上,后来又逐渐出现在《人民前线》、《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内参选编》、《新华每日电讯报》等中央大报上。就这样,我也成了部队颇有名气的“秀才兵”。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84年武警安徽总队重组刚一年,我居然作为新闻“人才”,脱下绿军装,换上橄榄绿,被“引进”到家乡的武警安徽总队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从此,我也从《安徽法制报》一个在异地的“函授生”,变成一个“关门弟子”,与报社的情结也更深、更厚、更牢。我在新闻事业的征程上也越走越宽广:出版过5部个人专著,有57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和全军,以及全国武警部队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有3500多篇新闻稿件见诸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为此,胸前挂上5枚军功章。档案里装进10张“人民武警报优秀记者”、9张 “全国武警部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的奖励卡片,并获“全国武警部队首届十杰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个人的成长事迹多次被《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报》等报刊报道,且载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挥写时代的人》一书。其中,在我的获奖作品中,通讯《风霜雪雨搏激流》获1989年安徽省好新闻二等奖,就是《安徽法制报》发表并推荐的。 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凝聚着《安徽法制报》的无私栽培。就像有首军歌唱的那样“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是《安徽法制报》把我领进新闻事业这个神圣的殿堂,我的新闻学步是从这里起步的。这里,有我的良师王佑群、许逢良、孙世维、粟原慰、王晓玲、吴强、张燕、李忠、钟建光、陈伟……这里,也曾有我记不清名字的益友,是他们一直在我新闻学步征程中,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做着人梯。是他们一直在悄悄地成就着我的事业,也是他们的报纸一直在记载着全省武警部队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全省武警部队每一次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重大典型,《安徽法制报》都不惜版面予以大力宣传,并专门开辟《安徽武警》后改为《天柱》专版,可以这样说《安徽法制报》创刊30周年,也是全省武警部队重新组建30周年的历史记载与见证。曾记得,在我负责全省武警部队宣传工作期间,在《安徽法制报》上策划了全省武警部队重新组建10周年和20周年的宣传,也曾积极支持《安徽法制报》创刊20周年的宣传活动。 今年,《安徽法制报》创刊30周年。在那流逝的时光里,不仅记载着我曾战斗过那座直线加方块的警营光辉历程,更是承载着我在人生经历中迈出每一步脚印:新闻干事、人民武警报记者、支队副政委、武警安徽总队宣传处长,2003年解甲归田…… 虽然每次迈出的脚印都有大的变化,但是我对《安徽法制报》的情愫,始终没变。我当新闻干事时,是《安徽法制报》的“铁杆”通讯员;我在《人民武警报》社当记者时,是《安徽法制报》的“铁杆”读者;我在主政全省武警部队宣传工作期间,是《安徽法制报》的“铁杆粉丝”,一直把《安徽法制报》当作全省武警部队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当作培养全省武警部队新闻人才的摇篮,当作全省武警部队普法教育的课堂,积极配合报社办了《天柱》专版,选派部队战士到报社进修,要求全省武警部队每年都必须确保把《安徽法制报》订到基层、订到单独执勤点上;在省委宣传部负责全省重大典型的宣传工作时,主动邀请报社参与全省重大典型的宣传之中…… 30年,弹指一挥间。 《安徽法制报》每期的版面,都是新颖的,不同的。而唯有我对《安徽法制报》的情愫,是始终如一的,是深切的,更是“铁杆”的。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