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短视频 >> 栏目 >> 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2012年05月  作者:彭克敏   来源:青年记者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起步要比平面媒体晚,但由于电视丰富的表现因素、视听结合的形象表述方式等优势,使得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央电视台 ...
内容: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起步要比平面媒体晚,但由于电视丰富的表现因素、视听结合的形象表述方式等优势,使得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下很高的目标——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曾任央视台长的杨伟光说过: “《新闻调查》可以视为央视新闻改革继《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之后的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①
  
  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必要性
  1.社会时代背景
  近些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传媒的管制有所放松,给媒体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诞生,使网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直接推动了我国的民主进程。正是得益于人们的个性化追求、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宽松的舆论环境,中国新闻调查节目的发展才有了坚实的保障,才能不断地触动社会的阴暗面,引发人们的思考。
  2.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②在新闻工作中要遵守社会主义新闻的党性原则: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在思想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中国的新闻调查节目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新闻调查是西方社会的产物,而在华夏大地上的新闻调查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而要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
  
  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特征
  《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就以美国的《60分钟》为首要的学习栏目,借鉴“调查性纪录片”的节目形态,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过程。③只不过《60分钟》每期讲述三个故事,而《新闻调查》45分钟只讲一个故事。也有人曾说《新闻调查》是《焦点访谈》的放大、充实和改造。
  其实,《新闻调查》自其诞生之日开始,便是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节目。在多年的发展中虽然历经沧桑,但时至今日还是“宝刀未老”,有着中国特色的韵味和魅力。
  1.非揭露性报道,弘扬社会主旋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这个时期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了出来。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传达党和国家的心声。
  电视新闻调查应该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使人们找准自我价值的定位,从心理上消除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指导人们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减少自我行为的盲目性。
  比如《北京“非典阻击战”》,当时的社会对于“非典”有一种恐慌的心态,谈“非典”色变。通过这期节目,人们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全面直接地了解了北京市医疗系统在抗击“非典”中,接报、隔离、诊断、急救、消毒等各个环节。之前,人们不知道SARS是什么样子,在这个片子里第一次看到了SARS病人,使处于慌乱中的人们有了心理上的依托,对于“非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国外的新闻节目中,调查性报道占的分量较大,基本上都是揭丑报道。现在许多国外新闻调查节目一味地强调收视率,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眼球,出现了庸俗化、娱乐化、猎奇的倾向。而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要对党和人民负责,更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俯瞰社会的弊端,启迪思想的觉醒。不仅仅注重揭露性报道,更应该注重正面或者是中性的报道,给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民以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2.社会的守望者与引导者——监督与启蒙并重
  《新闻调查》展现给观众的是调查的过程,在记者独立的调查过程中将事实一一展现给观众,不矫揉造作,就仿佛是一件浑然天成的雕塑,没有丝毫人为的成分。受众在掌握了有用的信息后,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调查》站在了时代的前沿,行使舆论监督的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启蒙受众的思想,最终使受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去改造客观世界。什么叫民主与启蒙并重呢?即公民社会中政府如何做政府——民主、法治、廉洁、高效、透明?公民如何做公民——维权、博弈、妥协、平等、公平、规则?④
  《新闻调查》是我国继《焦点访谈》之后又一重量级的舆论监督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从诞生之日起,《新闻调查》便肩负着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和责任。在美国,新闻媒体被看做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抗衡的“第四等级”,担负着“看门狗”角色的守望和监视作用。⑤监督类节目的作用在于它通过对事实的深度关注,能够及时向社会提出一个强烈的、有效的警示信号,形成舆论的力量,而后舆论的力量与行政、法律相结合,更好地作用于社会。⑥
  《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是《新闻调查》中舆论监督的经典例子。记者王利芬通过层层剥笋式的采访,向人们揭示了运城渗灌系统是“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使老百姓叫苦不堪。在采访中,一名农妇告诉记者,“渗灌池没放过水,从来没用过”,跟在摄制组后面的一名乡干部立即大声呵斥她:“谁胡说我就收拾谁!”由于《新闻调查》采用双机拍摄,当时镜头正一个对准记者王利芬,一个对准那名农妇。听到那名乡干部说话后,敏锐的摄影师迅速将对准记者的镜头转向那名乡干部,记录下了这意味深长的一幕。
  说起舆论监督,也有一种偏颇现象,那就是道德先行。比如一个同情弱势群体的记者,在涉及民告官、警民冲突、医疗纠纷的报道上,可能会把强势方面的合理性放得小,无理性部分放得大,对另一方则反之。这样的新闻操作违背新闻公正性原则。新闻作为一种媒介权利,它的公平是对所有公民、所有社会阶层的公平。也就是“事实面前人人平等”。一个理性的深度报道,是要把矛盾各方的合理性和无理性全摆出来,让公众做出是非判断,否则会误导公众的情绪。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知道所做的报道怎样才能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甚至是全人类有利。⑦
  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弊端的显现是无可厚非的,《新闻调查》作为中国电视最具深度的调查节目,理应肩负起社会责任,“铁肩担道义”,促进社会的进步,启发人们的思想觉醒。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为了追求商业化目的,不少新闻节目的质量下降,格调不高。而《新闻调查》一直坚守着阵地,牢记心中的责任,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引导者,不断地努力着、前进着。
  3.提供了一个受众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制
  早期的传播学认为,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的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能左右他们的观点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故称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而现在的受众再也不会单纯地崇拜媒介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做新闻事实层面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力图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成为意义和价值层面的判断者、思考者。
  《新闻调查》在事实的展示过程中,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电视传播中能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熟悉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定的思路,增强判定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
  
  不做“中国的《60分钟》”,要做“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在成立之初,明确地提出了要做“中国的《60分钟》”的口号。在1996年,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还没有发展成熟,向世界顶级的《60分钟》借鉴和学习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新闻调查已经趋于成熟,我们不能一味地学习美国,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做“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调查”。
  1.内容创新:“文化构成”的创新
  文化构成指内容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层面的表现要素。⑧美国学者曾提出过“ESP循环说”,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专业文化。⑨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形成“多元化”格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以纪实主义、娱乐化、平民化为新的特征,“文化构成”呈多元鼎力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报道取向,应该是大众文化而并非是精英文化。但是精英文化是以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为特征的,这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众多品质相吻合。但是目前,我国的新闻调查节目对此类文化构成涉及的较少,值得关注。
  比如《动物福利》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较强的反响。有一些人认为现在人的福利尚未得到保障,更何况是动物呢?认为这期节目太超前了,脱离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其实不然,正是这样的节目使得我们对动物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加敬畏每个生命。这是《新闻调查》在内容创新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对精英文化报道的一种尝试。
  2.“拿来主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我服务
  首先,《新闻调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素材,扩大选题的范围。但是在选择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要运用新闻人独到的新闻敏感及理性的判断,不能盲目地相信网络上的言论。《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好例子。节目针对网络上炒得很火的虐猫事件,对三位当事人进行了采访,并采访了许多网友对当事人的看法,很好地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发泄的心理。
  其次,借助网络,可以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交流,了解受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得到一些反馈,这样有利于节目不断地改进、完善。《新闻调查》应更加注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力量,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新闻调查》栏目定位语,由最初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转变为“探寻事实真相”,后又变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调查一个个新闻事件,记录一个个或悲或喜抑或值得思索的事件过程,所带来的冲击击打着受众的心灵,只为了那深埋的两个字——真相。当然,中国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还在探索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要打响“中国式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品牌,可以说,《新闻调查》还在路上。
  注释:
  ①孙玉生:《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③吴乐 唐泽:《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④⑦《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监督与启蒙并重适合中国国情》,
http://www.wowa.cn/Article/73753.html
  ⑤吴乐 唐泽:《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⑥孙玉生:《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⑧吴乐 唐泽:《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⑨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作者为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社教部副主任)
 

热点 . . .

何淑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制片人
何淑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制片人
姜诗明: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制片人
姜诗明: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制片人
主持人微博露玄机:《幸福晚点名》或停播
主持人微博露玄机:《幸福晚点名》或停播
《音乐大师课》让孩子快乐歌唱
《音乐大师课》让孩子快乐歌唱

最新 . . .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走进海上丝绸之路起
· 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开播
· 再创新、再出发 《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 《朗读者》第三季在京启动
· 《开学第一课》:榜样引领成长
· 纪录片《同心战“疫”》将播出
· 纪录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谜》央视播出
· 纪录片《大阅兵》献礼“八一”
· 纪录片《今日龙抬头》:展现白衣天使的乐
· 8集纪录片《甘肃扶贫进行时》将播
· 追美食纪录片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纪录片《扒龙船》端午登陆央视

推荐 . . .

圆梦这件事儿,《中国梦想秀》刚刚完成100期
圆梦这件事儿,《中国梦想秀》刚刚完成100期
《勇者奇兵》带来正能量
《勇者奇兵》带来正能量
京华时报:路人甲的底线是不能疯
京华时报:路人甲的底线是不能疯

相关 . . .

· 《老梁观世界》节目形态分析
· 何淑文: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制片
· 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和《面对面》的
· 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 姜诗明: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制片
· 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特征研究
· 今日说法
· 探讨《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因素
· 对中美脱口秀节目《实话实说》与《拉里·
· 央视《天气预报》最早主持从气象台中产生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