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我的“新闻三部曲”2010年04月 作者:梁衡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文竹
简介: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工作、新 ...
内容: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在想实践的同时要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地美。有的简直成了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不好好上课,曾偷偷地临摹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这个《三部曲》。 这三部曲其实是我亲历的三种业务身份的记录。第一部《记者札记》是我在1971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我以大报记者身处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入教材。 第二部《评委笔记》是我担任各种新闻奖项评委时的随笔,时间约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做管理官员期间。前一部是解剖自己,这一部是研究别人。评奖是对新闻作品质量的透视和检验,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脉络。没有那一个新闻人不梦想得奖,一稿成名。但一般我们却过多地关注榜上之名,而忽略了上榜、落榜的理由。评奖过程,其实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学,是“顺瓜摸藤”,逆求新闻原理和写作方法的捷径。这本研究笔记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尽量上探其源,分别归纳为采访、写作、原理等八个方面。本书原名《新闻绿叶的脉络》,1995年出版,先后4次再版重印。这次略有补充修订。 第三部《总编手记》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期间的改稿记录。说是记录,但不是流水账,琐碎不要,只留思考。这是一个与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审一点,以一稿而牵全局,特别是头条稿。虽然是改稿,心里总是想着办报,想着新闻与社会。二,负有指导之责,虽是改稿子,心里总是想着队伍素质的提高,理论性和针对性都要强一点。三,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时候是选题、策划、版面、新闻思想等宏观的东西。书中内容大都是在夜班审稿、编前会定稿、出报后评稿时的思考,还有一些是与编报背后的故事,共分为明理、政治、编辑、策划、写作、标题、夜班、记者和记事等九章。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闻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过。 这套笔记式的《三部曲》,时间跨度从1978年到2007年,整30年,客观上记录了我国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也记录了一个新闻人成长的过程,是他内心业务和思想的独白。这是一件没有刻意包装,甚至没有用心打磨的产品。之所以这样是想保持一点原生态,敞开心扉与同行切磋交流。这是一座已经盖好还没精装的别墅,更方便用户看清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加工入住。(作者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编辑:文竹)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