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枢时评:网络时代的报纸对策2010年02月 作者: 来源:权威新闻培训门户-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网络时代的报纸对策
------在媒体业务研讨会上的演讲
( 编者注:此为詹国枢参加2009企事业报刊研讨会后发表在的有关博文) ... 内容:
网络时代的报纸对策 ------在媒体业务研讨会上的演讲 当今世界,网络火了,谁最担心? 受网络影响最大,威胁也最大者,便是报纸。 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 网络时代,报纸有何对策? 我想讲三个观点,与各位分享。 观点一:报纸虽有短处 也有三大优点 报纸与网络相比,有三大短处。 第一,时效性差。 报纸一天出版一次,周期为24小时。网络呢,每分每秒都可更新,时效性远非报纸能比。 第二,容量有限。 报纸一天二三十版,顶多一两百版。网络呢,海量信息,无限库存,上万上亿条稿子,也装得进去。 第三,费用较高。 订报是要花钱的。一份报纸,大约两三块钱。网络呢,上网费用不高,倘若实行包年包月,更加便宜。 以上三大短处,成了报纸三大致命伤。 正因此,有人断定,报纸迟早要被网络打败,今后这世界,再也不会有报纸存在的余地。 果真如此吗?倘若报纸只有短处而无长处,当然是必死无疑!然而苍天有眼,幸好报纸还有若干优点,而且,这些优点,恰恰为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所不具备。 报纸有哪些优点呢? 第一,阅读舒服。 读报纸比上网看新闻舒服,这是不争的事实。粗粗一看,网络花花绿绿,七彩缤纷,既有文字,又有图片,看起来不也挺舒服吗?但是你多看一会儿试试,不到两个小时,眼睛就会发涩。再看两个小时,脖子僵了,眼也红了。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容易患干眼症,于身体不利,这是医生得出的结论。 第二,携带方便。 报纸又轻又软,电脑又重又硬,这也是事实。买一份报纸回家,躺在床上,靠着沙发,甚至坐马桶上,都可以看。此时用电脑就很麻烦了,而且也没听说哪个白天上班用了电脑,下班回家还要抱个电脑看新闻的。报纸不但可以随身携带,而且集纳文章,剪存资料,也挺方便。 第三,信息精粹。 电脑内存巨大,可以容纳海量信息,但恰恰其所长,正是其所短。由于信息太多,也就太滥,上网者要获取信息,就会遇到麻烦。键盘一敲,嘟嘟嘟嘟,什么信息都潮水般喷涌出来,长长短短,真真假假,让你目不睱接,眼花瞭乱,不知到底看什么才好,更不晓得信什么才对。所谓“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这话是个真理。报纸虽然容量有限,但正因为如此,报纸刊登的信息,不得不经过记者记者编辑乃至总编辑的认真筛选和加工。有选择有指向的精粹信息,自然要比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粗糙信息,更方便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正因为报纸有三大优点,所以我认为,报纸有其生存价值,不会消亡。 为什么呢?这就是我要与各位交流的第二个观点。 观点二、只要满足需求,就有生存价值 有需求的东西为什么不会消亡呢?我讲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广播PK电视。 若干前年,电视在全球迅速走红,对广播形成极大冲击。“广播终将消亡”之说,也曾风行一时。初一看来,电视既有“声”,又有“像”,一身而二任,边看且边听,广播怎么是它对手,不消亡往哪里逃! 但是怪了,地球围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广播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渐渐回过神来,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高歌猛进,竟然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年赛一年兴旺!有的电台比如北京交通台,创出了低投入、高产出,人均创利数十万元的良好业绩,令同行既羡慕又吃惊! 什么原因呢?说穿了,很简单: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价值。 换句话说,广播因其固有特点而能满足特殊受众之特殊需求,它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什么特殊受众呢?“移动”着的人群。 什么特殊需求呢?走路、开车、干活时的讯息接收。 广播的最大特点是收听方便。不但躺床上可以边眯边听,在家洗碗扫地可以边干边听,尤其上班途中,开车路上,别的啥事都不能干了,唯独一双耳朵不会闲着,广播打开,收听新闻啦,欣赏音乐啦,真可谓悠哉游哉,其乐无穷。此时报纸当然是没法看了,网络也不可能上,至于广播的克星电视嘛,既不能打开也不敢打开。此时此刻,就该是广播的独家天下了。 就这么着,小小一个特点,简单一点需求,让广播不但免于一死,而且凤凰湼磐,浴火重生,红红火火活到如今。 再讲一个故事,发生在洗手间。 各位都上过洗手间。方便完毕,有龙头可以洗手。洗手完毕,可以使用吹风机吹手,或者扯一张纸,将手擦干。按理说,吹风与扯纸相比,有两大好处,一是双手不必接触任何物体,比较卫生。二是暖风轻轻一吹,比较舒服。但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洗完手的人,十有八九,不用吹风机却喜欢扯纸擦手。 为什么呢?因为吹风机比较麻烦,先出冷风,再来热风,很费时间,而扯纸非常方便,扯下两张,左右一擦,完事得了。 就因为这小小一点方便,节省短短一两秒钟,扯纸机战胜了吹风机! 如今,你再到洗手间看看,几乎只设扯纸机而不再安装吹风机。 两个简单故事,说明一个真理:世间事物,只要有其特点,只要具备哪怕一点点方便之处,便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便会有生存价值。 毫无疑问,报纸凭借自身三大特点,是不会消亡,也不会被网络打败的。 就像当年电视没有打败广播,电视兴起,电影也不会消亡一样。 观点三、总量必然减少 顺应三大趋势 报纸不会被打败,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马马虎虎对付下去呢? 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报纸因三大局限而受网络致命打击,必然产生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所以我认为,报纸发展的总趋势是,总量将会大大减少,将会被淘汰一大批。 哪些报纸能够生存下来呢? 我认为,报纸要生存,必然顺应三大趋势。 趋势一:读者精细化。 过去,报纸生存环境不算严峻,不少报纸,读者定位非常宽泛模糊,机关公务员可以拿起来翻一翻,市民百姓也可以买张来瞅一瞅,既有为六七十岁退休老人开辟的专栏,也有专为中学生小青年设置的选题。泛泛办报,针对性差,报纸“单位产出效益”很低,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强。你能看我也看可买可不买的报纸,读者最终很可能就不看也不买了,你这报纸当然就要被淘汰。 所以,报纸要能生存,就得认真考虑,你到底是办给哪些“特定受众”看的? 去年,我到欧洲出差,对当地报纸市场,顺带做了些调查,我发现,在一般报纸萎缩淘汰的同时,免费报市场却是如火如荼。单是巴黎一地,就先后新办了“地铁报”等六份免费报纸。报纸发送地点,大都集中在地铁站口。潮水般涌来的上班族们,随手取走一份,地铁中或站或坐,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出了站,揣进包里或者随便一扔,急匆匆又赶路去了。这一类报纸,因为专为地铁上班族“定制”,针对性非常强,内容既短小,版面又生动,很受读者喜欢。读者一多,广告就多,报纸生存发展,也就不成问题。 报纸的精细化,其实就是读者定位的重新细分和明确。具体说来,你这报纸到底是办给哪些人看的?你的这些特定读者,最需要从报纸上获得的究竟是些什么?如何才能更周到更高质量地满足这些“上帝”的种种需求,让他们一旦爱上了你就离不了你,天天都得和你亲密接触形影不离?这都是老总们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 读者的精细化,意味着一些报纸必须调整也就是缩小自己的读者对象,所谓舍得舍得,有所舍嘛,才能有所得。读者细分了,指向明确了,你的“单位产出效益”才会高,才能更好满足读者需求,生存下来。 可以预料,今后,综合性报纸将会按照低端与高端、大众与精英、青年与老年、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上班途中匆匆阅读与晚饭之后细细阅读等不同角度,进行再度分化与归类。专业性报纸则会指向越来越明确,界限越来越分明,会出现一些针对性非常强、业内人士看得津津有味而旁人如读天书,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的报纸。 在欧洲考察,我发现各地华文报纸不但没有感受网络强烈冲击,反而逆市而上,发展势头不减,原因就是这些报纸受众非常明确,服务性很强,为所在国或所在区域华人华侨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这也是报纸读者精细化的一个证据。 趋势二:内容精致化。 精细化指的是对象,精致化说的是内容。 报纸精致化后,主要做什么内容呢? 一是做背景。 做背景就是抢“第二落点”。报纸与网络相比,最大劣势是时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千方百计争取时效”上去投入那么多人力下那么大功夫呢,为什么还要抱着“新闻必须短些短些再短些”、“一个版必须容纳二十条以上新闻”这样一些老规矩不肯改变呢?新闻发生以后,读者早已得知,报纸再登一遍,还有什么意思?此时,你就得在背景上大做文章了。即,不但要让人们知道“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搞清楚究竟“为什么”,到底“怎么办”。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做深度。 做深度,是指对新闻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网络的海量信息,常常一上来就会给受众来一通眼花瞭乱的狂轰滥炸。正因这样,人们越来越形象地把网上大量涌出的东西称为“信息垃圾”。谁来做“垃圾”的淘洗、筛选和加工工作呢?当然是报纸。当读者从网络那里东一瑯头西一棒子弄得真假莫辩心烦意乱之际,翻开报纸,经过加工整理,条分缕析脉络清楚的精粹信息就摆在面前,他能不产生再细细一读的欲望吗?即使上班没有时间,拿回家去,晚饭之后,泡上一杯清茶,靠在沙发椅上,细细品,慢慢读,不也是人生一难得享受吗?比如,央视春晚直播,人人都看过了,但第二天早晨起来,还是要再找报纸看看,究竟整体评价如何?成功在哪里,失误在何处?赵本山表现如何?小沈阳又怎么样?这都是报纸上才有的深度信息。在做深度上,报纸的整体质量、水平和格调,必然显现出来,这或许将成为今后报纸竞争的一个焦点。 三是做专题。 世间事物不管怎样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大抵逃不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么几大类。各大类中,又可以按领域从横向细分,或者按时间从纵向细分。就这么一刀一刀切下去,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又一个被媒体称为“专题”的微观世界。如果说,做深度是对一个个刚刚发生不久的新闻作出筛选加工的话,做专题则是要对人们感兴趣却又一时未能搞清楚的某一类现象、某一种问题或者某一事件、某一人物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括。其实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服务,一种比过去更周到更深入细致的信息服务。近来京城有本很受欢迎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受欢迎,就是它的专题做得好,尤其封面专题,非常精彩,有人即使冲着这封面专题,也舍得掏钱。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做背景、做深度、做专题,网络不也照样可以做吗?怎么竟成了报纸的专利呢?这话很有道理,但不要忘了,网络来做,不过是海量信息的重新归笼与集纳,再怎么归纳,海量还是海量,既然是长处,必然也是短处,手心手背,这是摆脱不了的。而对报纸来说,做专题则是信息的提练与加工,内容虽少,但很集中,在这里,短处恰恰又成了它的长处。 精致化的手法,当然还有一些,但无论怎么做精,如何做细,都得围绕“需求”做文章。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叫做价值规律,它的具体表述就是“有需求就会有价值”这是人类社会一条通理。所以,一言以蔽之,谁能把读者“需求”吃透,谁就能生存下去。 趋势三:人员精干化。 将来的办报人员,从总编辑、副总编辑、部门主任到编辑、记者,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员也就越来越精干化。精干化,既是办精致化高质量报纸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人力成本以应付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总编辑或编委会的某一意图,要及时准确地变为现实,需要从执行层到具体编辑记者有能力有水平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甚至能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否则,再好的策划创意,也会逐层衰减,甚至打了水漂。既然如此,过去那些徒有其名的南 网络的发明,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大事,短短十来年,就以人类几十年几百年未曾想过也没能做到的速度,摧枯拉朽,横扫全球,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行为准则,正可谓顺之者存,逆之者亡。 面对网络的严峻挑战,作纸媒体从业者,我们只有硬起头皮,迎上前去,作一次殊死决斗。 没有退路可言,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链接一: 新闻“内容为王”的魅力 曹鹏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减少了报纸的销量,但大量首发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该中心选取了去年某一时段中发生的6条重大新闻,收集了53个媒体渠道的报道数据,发现在这些新闻的最新信息或最早报道中,报纸及其网站的报道占61%,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站的报道占28%,广播电台及其网站的报道占7%,纯网络平台的报道只占4%。这项研究再次说明:虽然如今新媒体快速崛起,但是报纸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依然非常强大,保持着重要消息来源的地位。 近十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很大挑战。人们仿佛已经习惯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各种信息:谷歌的爬网蛛每天都在不停地抓取全球各大报纸网站上的文章,并将这些抓来的新闻附上广告赚钱,而报纸却往往“颗粒无收”。其实,如果不想被谷歌转载,只要加入一段不允许抓取的文字即可,但报纸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浩瀚的网络中,这样做往往会使精彩的报道默默无闻。报纸更希望能够与搜索引擎公平地开展合作。去年年底,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开始与微软进行商谈,意图将旗下的新闻网站从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撤除,转向微软提供新闻内容,以此收取一定费用。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用搜索引擎的时代,媒体将从“内容为王”转向“渠道为王”的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但是随着新媒体自身的成熟和传统媒体应对能力的增强,“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渠道”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媒体战”中脱颖而出,“内容”仍将是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宝。 优秀的报纸在长期的积累、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专业的采编队伍和成熟的报道机制,这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对网络上海量但是往往比较粗糙的信息而言,报纸在有限版面上提供的报道是经过筛选和深加工的,这些精选出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朝日新闻》记者加藤千洋认为,报纸的优势在于:报纸的每篇报道都有署名,记者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的层层把关;此外,报纸有评论作为灵魂,好的评论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还可以为读者指引解决问题的方向;相对于网络的情绪化,报纸更为冷静,有助于人们静心观察。 《华盛顿邮报》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驻外记者寿终正寝”的报道。报道称,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驻外记者站和驻外记者的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全美所有报纸派出的驻外记者仅有141人。由于没有驻外记者,报社往往很难真实地把握国际新闻的背景和真相,后方汇集的资讯多于前方的现场采访,快餐式报道盛行。有学者担忧,长此以往,美国读者将无法全面了解真实的外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看似让世界变小了,但是不同国家的“距离”却反而被拉大了。 广播、电视出现时,报纸曾被一些人判过两次“死刑”,但报纸并没有消亡。事实上,连提出“报纸消亡论”的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也一再澄清:“报纸消亡”指的是纸质报纸的逐渐减少和最终淡出,而非报纸所有形式的消亡。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报纸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依然对读者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内容为王”的魅力会令报纸的灵魂永远存在。 ( 链接二: 文化创意产业 得内容者得天下 王可 迈进21世纪第十个年头的这一段日子忙忙碌碌、风尘仆仆。而各种大事小情的发生总可以给人们在热闹之后留下些许思考的空间。国家网络电视台开通、广电总局关停没有试听许可证的视频网站、盛大收购金酷游戏和美国的Mochi Media平台。 其实说开来,靠渠道制胜的那个年代似乎已经慢慢远去了,内容为王虽然说起来还并不能百分百地被接受,但总可以看到,当人们谈内容而色变的时候,内容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其实并非“内容为王”说法有误,而是传统的“内容为王”模式正在遭遇挑战,并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 盛大打造娱乐帝国的杀手锏——几次的收购明显看中的就是各种小篮子里的大果子,几年来的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到今天的榕树下,内容无疑是块巨大的吸铁石,让盛大不错眼珠地盯上了。陈天桥的话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盛大文学不但会成为独立而且强大的文学版权运作中心,而且将与盛大游戏、盛大在线充分互动,在创意提供、内容产出、用户发掘、资源积累等方面有所作为。”可见,频繁收购带给盛大的,内容意义大于形式。 身边有不少的美剧迷,被吸引的原因多是剧情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而一阵阵的美国编剧闹罢工,被迫断了粮草,从观众到投资人都是抓耳挠腮的。内容至上在这其中也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剧本荒”当然不仅仅是大洋彼岸的状况,在国内同样,之所以缺乏优秀的原创动漫游戏作品,说到头还是内容在作祟。创意捉襟见肘时再高端的技术也不过就是副骨架,没有血肉支撑成不了完美的人。 内容为什么为王?内容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其自身蕴涵的智慧与价值,都决定了它不同于渠道的地位。相对于渠道来说,内容就像一个人的灵魂,而载体是没有灵魂的。研究一下互联网发展这十几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最初,人们对渠道都有浓厚的兴趣,而现在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在强调“内容”,我想就是因为内容有灵魂,内容可以创造伟大,得内容者多半就可得天下。( 链接三: 解析都市报发展的三大趋势 赵泓 回顾中国都市报业,在2000年以后其数量走势呈明显的抛物线,在2005前后达到顶点。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娱乐信报》和《劳动午报》分别由《戏剧电影报》、《北京工人报》变身为都市报; 不仅在北京,各地都市报经过10多年的长足发展与激烈竞争,目前都面临发展瓶颈,多家报社因经营问题退出了当地报业市场,或改变出版周期减少生存压力。因此都市报的转型以及如何转型,已成为近年业界及学界争相讨论的热点。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都市报就在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悄然转型,并随着新媒体的勃兴向纵深发展。笔者认为,中国都市报业的变化呈现出三大趋势,在按自身逻辑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报业格局及报纸的型态。 趋势一:都市新移民成为主流读者 都市新移民,主要指改革开放后迁居到各大城市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随着都市新移民数量的增加,报纸的读者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打着新主流媒体旗号的都市报而言,如何持续吸引众多城市新移民,成为报纸转型的依据及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以广东为例,作为新移民比较集中的省份。一直以来,《南方都市报》是珠三角地区新客家人最喜爱的报纸,它创刊后迅猛成长的故事跟珠三角地区不断增加的新客家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贴近他们的“南都”从一开始就轻松地侵入,一路攻城掠地,没几年便成为深圳零售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实现了它跨地域扩张的第一步目标。但是在广州,由于新移民无论在人口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不占据优势,市民大多偏向广东本土色彩浓厚的《广州日报》,加之《广州日报》在经营上又领先一步,因此过去十多年《广州日报》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量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但今天它的优势地位已经被动摇。 这一趋势是广州新移民的巨大推力造就的。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新客家的数量与日俱增,变得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他们的购买力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凸现出广告的价值。在广州高校和报刊零售市场,据笔者了解,《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超过了《广州日报》,只是在固定订户上处于下风——在广告商眼里,订户的广告商业价值远比零售读者对象高。但是,随着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广大新移民成家立业,《南方都市报》的固定订户逐渐上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本地旧居民对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的刚性需求已趋于饱和,新移民则替代他们成为消费主力,因而广告的投放也不断向都市报转移。据内部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量首次超越《广州日报》。即便《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量今年不会超过《广州日报》,但笔者认为《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及广告量会在近一两年内超过《广州日报》。 在北京,拥有新移民读者最多的报纸是《新京报》。据新生代数据发布公司春季调查报告认为,《新京报》读者为社会主流人群: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报纸阅读习惯稳定,他们对房产、汽车、家电、IT、旅游、时尚消费产品等的消费需求和行为均排在北京都市类报纸的首位,极富广告价值。《新京报》今后极有可能成为北京地区都市报的领头羊。在中国城市化加速过程中,谁能争夺新移民,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流读者。新移民中的中坚,是近20年来涌入大都市的各路精英以及数目庞大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后者,媒体及广告商一向冷落他们,但正是他们源源不断地成为报纸的主流读者。近10年来,他们和其他新移民一起,改变了都市的人口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是品质与时尚的主流追求者。那些注重培育潜在读者群的报纸,现在到了得到回报的时候了。 趋势二:报纸的精英化、 周报化 近年来,业界及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何谓主流,都市报如何向主流化转型,这些都存在争议,这里姑且不谈。在笔者看来,都市报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报纸内容的精英化和报纸类型的周报化。 一般而言,都市报的定位就是大众化,都市报就是大众报纸,它们追求深入都市生活、贴近市民需求,通常拥有巨大的发行量。但是,在网络传播时代,大众报纸受到的威胁最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报纸的精英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从长远看,都市报会在精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中高端读者为主要对象,影响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主流群体。它们将不再以百万大报为追求目标。实际上,今后要维持都市报巨大的发行量是不可能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都市报的精英化其实也是整个报纸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因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挤迫造成的。在当下资讯过剩的时代,大众化报纸内容所呈现出的同质化、浅层化很容易被网络阅读所取代。都市报要避免走向衰落乃至死亡,只有充分体现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精神,倡导主流价值观,从报道内容上以对社会具有广泛或深层意义的新闻为报道重点,追求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持续的、深入的推动力量。从某种角度讲,精英化的过程也是内容向深度拓展的过程,未来的都市报一定是有深度的报纸。 周报化也将是都市报的一个趋势。前文提到,早在2007年,北京的《华夏时报》便由日报改为财经类周报。不久前,《竞报》也由日报变成了周报。《竞报》于5年前由北京日报社、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共同投资7000多万创办,由占有55%股份的北京日报社负责报社后期的采编运营。它退出日报市场后与北京晨报社一起运作,共用一套编委,并对其中部分人员进行整合。今后,全国将有一批都市报改为周报。那些在日报市场缺乏竞争力的都市报,为应对读者流失、广告下跌、纸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变身为周报不失为一条出路。 在纸媒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占的情形下,竞争激烈的日报会逐渐减少,周报会有所增多。相对于日报,周报的生存要容易一些,因为它的市场更细、受众更高端、内容更精更细。都市报的周报化与精英化目标是一致的,如车之两轮,并行而不悖。 趋势三:阅读的方便性和 全方位互动性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包括都市报在内的所有报纸将不得不依从读者的趣味,使阅读更加方便,并全方位体现报纸的互动性。 风靡一时的导读与索引版充分借鉴了网络新闻的首页形式,带来报纸阅读的一场革命。2006年9月,《广州日报》首倡的导读与索引版不仅在报业厚报时代满足了读者的“浅度阅读”需要,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浏览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之后再进入通常的“深度阅读”。不久,其他报纸也闻风而上,《南方都市报》的主页版便具同样的性质。 都市报的互动性不只是体现在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是全方位的立体互动。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网眼版面于 2006年 10月 10日开版,是“南都“整体改版的一部分。它根据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的现状,与深度报道版面、评论版面、媒体自建网站积极配合,改变了单一的互动形式。它与奥一网联动制作的特刊《岭南十拍》,体现了“报网互动+社区互动”的基本定位。它的《知道》版借鉴“贴吧”,编辑通过电子邮件收集读者稿件,然后将其以发帖人的身份发表。编辑还根据读者的疑问设置专家博客及读者点题栏,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图库》版面则设置《拍吧》,长期向类似拍客的作者征稿。 现在,各地都市报从新闻报料到活动营销都力求与读者互动,有力地拓展了作为纸媒的生存空间。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闻晨报》的《互动博客》版,将网络媒体上的记者博客移植到报纸版面;《楚天都市报》与腾讯大楚网的网络平台对接,推出《新闻热干面》互动讨论栏目,在网友中开展新闻调查;《华西都市报》让读者参与评报,设有专门热线听取读者意见,每天把收集到的读者意见整理后挂在该报内部网“黑马雄风”网页上。有的都市报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活动时,干脆通过新闻热线请读者“点题”,采取“你点题,我报道”的方式实现传受双方的高度互动。 在美国,传统报业在愈演愈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纷纷倒闭、破产、停刊或改出网络版,中国都市报业虽然短时期内仍然有着发展的空间,但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获得稳定地位,认清发展趋势极为重要。 (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