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是“天然活水” 需信任呵护2008年09月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文化必然是道“天然活水”,上亿人民的智慧都在文化活水中充分交流和抒写,乃至竞争,能体现当今“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最终很可能就是来自网络。即使它 ... 内容:
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文化必然是道“天然活水”,上亿人民的智慧都在文化活水中充分交流和抒写,乃至竞争,能体现当今“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最终很可能就是来自网络。即使它不从网上诞生,也要经过网民的验证,难逃在网上供人点评的“宿命”。 ●主持人:龚丹韵 ●嘉 宾:郑元者(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新闻背景: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强调,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讲话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在、人民网等论坛留言,呼唤相关部门站出来,积极充当中国网络发展的“领航员 ”,扫荡网上的乌烟瘴气。 主持人:政府对网络的重视可谓与日俱增,从一开始的“加强管理”,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决心和力度一次胜过一次。此次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问题是,在全球一体的网络世界里,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郑元者:中文网以我们的母语符号为载体,即使毫无文化自觉意识,声音也一定会有中国特色。只是,网上呈现出的中国文化内容,究竟质量和影响力如何,则需要多加考虑。 网络文化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改,不断“刷新”,永远处在未完成的形态中。说它“草根 ”也好,“琐碎”也罢,总之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网络文化实在太过“无形”,难以掌握。这一次我们不仅要管理好,而且还要让“下里巴人”捧出“阳春白雪” 来,这听起来似乎是难上加难。但是,大家也要认识到,正是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文化必然是道“天然活水”,上亿人民的智慧都在文化活水中充分交流和抒写,乃至竞争,能体现当今“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最终很可能就是来自网络。退一步说,即使它不从网上诞生,也要经过网民的验证,难逃在网上供人点评的“宿命”。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网民已经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将来一定还会翻倍,网络虽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意愿,但也是凝聚民族共识、建构主流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关口”。高科技时代的社会,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可逆转,无论会不会上网,人们都在信息时代的情境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期盼网上形成一批体现民族气派的文化品牌,不仅极有可能,而且也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主持人:您说的只是网络文化的“先天优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才能不让它后天“误入歧途”,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 郑元者:我认为,最主要的破题理念,也是目前最缺乏的操作理念,就是“信任”。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流动性,不同于现实中可见的文化形态,以往常用的堵截严打,在网上往往扑空。因为网络打破了空间的分割,一条负面信息可能在上海的网吧里发布,用北京的服务器,在美国登记注册。这不仅给有关部门的监察惩处增加难度,而且你追我躲的猫鼠游戏,也容易浪费行政资源,增加社会成本。我们必须意识到,这1.37亿网民大多是有文化的一族,也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主体。发挥网民的能动性,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防范,才能打造一张疏而不漏的“防御网”,有效扫荡网上的乌烟瘴气。而这种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执行力,离不开信任的基础。这种信任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健全社会、健康文化的自信心的强力表露和确证,所以信任不是消极放任,而是积极的合作诚意和共同的信赖呵护。执行难度越大,越需要双方相互信任,同时,也只有感受到信任,每个个体才有文化创造的热情,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牢固的文化心气和理想。 总之,网络文化的建设越软才会越硬。所谓“软”,不是“手下留情”,而是指在措施上,根据网络的内在规律办事,分清网上不同的主体资格和功能定位,明晰各自承担的不同责任,在给予网民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多用点“借力打力”的巧劲,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注重引导艺术,而不是引导力度,最后才会真正有效。 主持人:由此可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指优秀的文化品牌,更是指一个健康的基础秩序、和谐的价值生态。然而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多元的时代,塑造一个人的心灵已够劳心伤神,企图塑造一群人的心灵,会不会有些天方夜谭?说到底,网络的整体文化生态,能不能乖乖接受人为打造? 郑元者:确实,行为可以强迫,心灵却不能。因此,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等待,有时甚至要历经几个世纪,才趋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我们只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关键还在于怎么去建设。制订好文化的未来,据此打造是一种,积极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平台又是一种。可以说,前一种往往导致失败。这是因为文化的未来几乎不可预测。要知道,积累了无数前人的成果,经受了不寻常的生活磨炼,一个时代才孵化出一个莎士比亚。他的理念远比当时的人超前一大步,才会引领之后一个时代的文化都趋向他所堆起的艺术和精神高度,凝聚成后来的欧洲文化主流的一景。换言之,能准确预测和引领文化走向的人,其所思所想必然也要领先于同时代。他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定力、吞吐历代经典的魄力、贯通古今的智慧和不断创造的精神动感。如果你能做到,你就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了。所以,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还是第二种方法更具可行性,即建设者要从“家长型”角色向“服务型”角色转变。网络文化的走向虽然不可打造,但是尽一切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努力打造一个参与主体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共建的服务平台和创造平台,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分内事。正如那个经典的比喻所表达的那样:鸡蛋孵出小鸡,离不开良好的客观条件。如果能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一个平等、理性而又富于创造意志的网络交互平台,那么我们离凝聚某种价值共识和社会文化心气的那天,虽不近,亦不远矣。 一个社会日益“多元”,并不代表无法凝聚“共识”。元与元,毕竟还是处在同一方天空下,面对同一个大千世界,彼此之间的价值理念不可能只有冲突,没有共享、合作和交流。关键还是要看双方究竟能不能做到尊重、信任、沟通,求同存异,立足于高标准,一起为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和谐文化生态而积极努力。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