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 (2)2008年09月 作者:彭兰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 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 ...
内容:或厌倦情绪,顺应了人们对求新、求异、求变精神的追求。例如,对一些主流电影作品的倦怠,使人们对胡戈式的“恶搞”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以艺术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而是对某种文化精神追求的认同。
但是,挑战、“恶搞”、“解构”,并不总是合理的,即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网民意愿。它们也只是网络文化的阶段性的特征,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的文化是注定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当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它就要开始举起建设的旗帜。 网络文化目前还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但是随着它自身的日益丰富与强大,随着网络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网络文化也会产生在主流文化圈中角逐一席之地的动力。那时,它更多地会从主流文化中汲取经验,甚至与一些主流文化形成合作关系。而那时,网络文化也许会找到新的进攻标靶。 技术—经济—政治 网络文化的外部力学系统 就像其他文化一样,网络文化的发展,除了其系统内部的动力外,外部力量的影响是必然的。技术、经济、政治,这三者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外部力学系统。 网络文化形成的物质保障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门槛大大降低,也为个体诉求的满足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手段与方式。网络文化之所以显现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一些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所借助的数字技术工具有关。可以说,技术是塑造网络文化的特质的一个重要工具。网络文化精神的自由、开放,离不开互联网技术自身的开放、共享等技术特性。网络文化的平民性,与技术自身的低门槛性也是一脉相承。 经济在网络文化的发展初期,似乎作用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们实际上潜在地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而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因素就会浮出水面,更直接而深层地影响网络文化的格局。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商业力量的推动,一些网络文化事件或网络文化现象也可能由于商业因素而被放大或有意加以抑制。 政治力量显然也会作用于网络文化的走向,有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相关机构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都可能影响到网络文化的起伏。如果能尊重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讲求管理的方法与策略,政府等对于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是明显的。技术、经济、政治,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三者构成了一种合力,再作用于网络文化之上。 网络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与其外部力学系统,有时相吻合,有时又存在冲突。网络文化正是在这些复杂的力量要素的运动关系中,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外在表征甚至可能是内在特质,不断呈现新的景象。 无论是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对网络文化的调控与治理,都需要在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内部规律的探知与研究中,找到科学的决策依据。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