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 (1)2008年09月 作者:彭兰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 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 ... 内容:
编者按: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包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本刊特策划此文,探知与研究网络本身复杂的内部规律,为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找到科学的决策依据。 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网络不仅作为一个媒体给传媒格局带来很多冲击,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孕育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的景观,既让一些人称奇,又让一些人困惑,更让不少人担忧。试图用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体系去衡量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是不切实际的。网络文化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只有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下,对网络文化形成的动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才能对网络文化的来龙去脉做出更理性的分析,才能为网络文化的兴利除弊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网络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对此认识角度与层面不尽相同。笔者认为,网络文化可以分成如下层面: 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例如文章、图片、视频、Flash等,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特质。目前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文化景观。而网络文化的形成,有着自己内部的动力系统,也有着外部的推动力量。总体来看,网络文化的形成是基于以下几种主要的动力要素的组合结构及其运动方式: 个人诉求 网络文化的原动力 网络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是网民的需要或诉求。在网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受众仍是基于各种需求而利用网络的,总体来看,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特别是诸如社区、博客这样的主动性的活动,多是出于以下几种诉求: 休闲娱乐诉求 休闲娱乐是网民的主要诉求之一,当然,这种诉求背后实际上又可能隐藏着其他的诉求。 自我表达诉求 人们在网络中参与聊天、讨论,或从事博客、播客等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常常是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 自我调适需求 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泄压阀,是情绪宣泄、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当然,这种调适未必总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个人信息传播诉求 对于过去无法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个人信息的平民,或者不得不受到大众传媒渠道制约的名人,网络特别是博客等平台,为个体信息的无中介性、无障碍性传播提供了基础。 自我形象塑造诉求 虽然网络的虚拟性和可匿名性特点似乎在助长人们对于自我形象的“自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对于越来越成熟的网民来说,自我表达、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实际上成为了塑造理想自我的一个途径。 社会交往与社会报偿诉求 交流分享是人们利用网络的另一个重要诉求。网络交流,不仅可以为个人进行心理调适、舒缓情绪提供一个渠道,也可以为个人的社会资源的累积提供一种手段。也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较大的社会报偿,成名就是其中之一。 知识管理诉求 网络也可以看作一种个人化的知识学习与管理平台,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库。网络为个体的自助式或他助式学习,为个人知识的不断更新,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社会参与诉求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也有助于提高人们民主参与的意识,网络也为个体更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社会参与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主动追求。 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受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真正有明确文化追求的网民并不多,但是,无论有无文化的自觉意识,网民基于自我需求满足的行为、活动,却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网民诉求的多样性,也会使网络文化会表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在接纳网络文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要解决这种深层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手段。网络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窗口,透过它看到的网民诉求中的那些消极现象,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网民互动 网络文化的助推力 虽然个体诉求是网络文化的原动力,但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很难称之为网络文化。即使是网络文化的最基本层面——网络文化行为,也需要通过网民整体行为特征揭示出来。而网络文化产品等更高层面的网络文化,都是通过网民间的互动,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 作为网络文化的助推力,网民互动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网民互动放大个体行为影响 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行为的事件,突然间变成网络文化事件,这必然离不开网民的互动。“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类似“芙蓉姐姐” 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只有“芙蓉姐姐”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她的个性张扬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而不管人们追捧也罢、讥讽也罢,网民的关注、议论,最终的结果是不断放大这一个人行为的效应,使之越来越具有某种符号性的意义,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占据一个位置。 网民互动聚合个体行为能量 网民的互动不仅可以放大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能集结个体行为的能量,丰富与发展个体行为的意义,使之达到网络文化层面的影响。 近两年的“超女”现象,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商业行为的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网络,没有数量可观的“粉丝”的参与,再成功的创意都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震撼效果。而“粉丝”文化,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才变得具有如此强大的社会效应。追星行为之所以能从单纯的个人追星演变为具有群体活动机制的“粉丝团体”,“贴吧”等网络交流手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很多网络文化事件中,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个体能量被聚合起来后产生的“聚变”效应。 但是多数个体并不是基于理性判断或社会责任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信息环境和当下心境来表达个人的诉求,因此,集体暴政、网络暴民等,可能会以强势者的形象出现。这是目前网络文化无法摆脱的一个陷阱。如果要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不能简单地控制网络的交流渠道,更多地要从个体的理性精神与宽容精神的培育出发,从个体的网络使用素养出发。而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长期塑造过程。 网民互动孕育群体文化 网络中越来越多的社区,不仅成为了网民间进行情感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成为孕育各种文化的土壤。这些文化可能只是小众文化,或者仅仅是某些群体内部的文化,但是,它们已成为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中一支活跃的力量。 网民互动促进文化产品传播 网民原创的文化产品的传播,其主要途径是网络,传播主力是网民,其方式是网民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BBS、博客等来转发某些作品。 网民传播文化产品的过程会形成一种自然的选择机制,最终能在网络多如牛毛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的网民作品,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网络文化的某种阶段性特征。例如,2006年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所以能掀起网络“恶搞”风潮,实际上是网络文化蓄积已久的挑战主流文化的力量的一次引爆。 而其他组织或商业机构的网络文化产品,也需要通过网民的互动来检验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一厢情愿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很可能在网络的传播机制中被网民淘汰。 网民互动造就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精神的形成,不取决于一两个网民的宣言,它更多的是网民的一种共同选择,这种选择需要通过网民间的互动得到巩固与推进。 但是,在网民的互动中,也会出现一些与初衷相背离的现象。例如,自由、平等,是网络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追求,但是,网民互动的结果,可能形成强势声音对弱势声音的挤压,并非每个人都能进行自由的表达。网络一方面在实现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形成新的权力重心,昔日的平民可能迅速成长为新的网络特权者。这也形成网络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矛盾。 网络文化精神并不一定会永远维持它的美好初衷,它可能被各种因素所改变,甚至扭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主流文化 网络文化的初始标靶 网络文化常常被人称之为“草根文化”。这说明了网络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某种对照。当然,“精英文化”是一个内涵并不确切的概念,应该说,网络文化的初始标靶更多的是主流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它们也是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文化。 作为标靶的主流文化对于网络文化的意义是,一开始,挑战主流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出发点,但是,到一定阶段后,追求主流文化的地位或者说跻身主流文化也许将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追求。 网络文化之所以一开始要做出挑战主流文化的姿态,首先是因为它自身还没有成型,它必须在挑战、改造甚至解构某些主流文化形态或产品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基本建造过程,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主流文化的外壳来进行自身的“原始积累”。而以主流文化为标靶,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尽快获得成功。因为,鉴于主流文化已有的影响力,挑战主流文化很容易在瞬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