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讲坛 >> 审美境界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审美境界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2008年09月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 摘要 :新闻创作过程是一种对人类所缺少的美的发现过程,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无疑影响着其作品的可审视的价值,而实现了新闻创作者的审美境界高度,也就实现了新闻作品的内在的美的价值。如果说新闻作者的审美 ...
关键字:新闻 新闻作品
内容:

    摘要 :新闻创作过程是一种对人类所缺少的美的发现过程,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无疑影响着其作品的可审视的价值,而实现了新闻创作者的审美境界高度,也就实现了新闻作品的内在的美的价值。如果说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是沉淀在所创造的新闻作品之中并形成内在潜存的美学价值的话,那新闻读者的审美意识则是积于对其美学价值的发现,而实现了新闻作品内存价值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新闻作者与新闻作品读者的审美境界,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1}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其实我们人类的每一个存在个体都应该是而且一定是在实践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个体,非但如此,且更应该把所感知的美的氛围和美的情趣回馈给全人类,使整个人类社会形成一个美的和谐的文明的有机体。我们的新闻作者正是这种美的创造者。
当一个镜头锁定某个场面的时候,当一个笔锋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新闻作者的实践活动就深深地打上了审美意识的烙印。能够在大千世界的茫茫人海物流事变中聚焦自己的眼来细心打量一事一物,并贯以神智上的梳理与结构,这就已经体现了新闻作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相应的,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的新闻作品,也同样就具有了可审视的美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创作过程是一种对人类所缺少的美的发现过程,创作主体的审美境界无疑影响着其作品的可审视的价值,而实现了新闻创作者的审美境界高度,也就实现了新闻作品的内在的美的价值。作为新闻作品的读者来说,聚焦眼神于某一新闻作品,并感知其作品内存的美学价值以引起神智的思变和美感的体验,这也同样会使其自身进入高度的审美境界,在实现了对作品符号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吸收之外,新闻作品的读者也同样是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如果说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是沉淀在所创造的新闻作品之中并形成内在潜存的美学价值的话,那新闻读者的审美意识则是积于对其美学价值的发现,而实现了新闻作品内存价值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新闻作者与新闻作品读者的审美境界,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一、审美意识下的新闻作品潜藏着可审视的美学境界
新闻报道不可能做到绝对真实,除了语主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时空格局的局部化、真实背景中可以忽略的情节的淡化与主体意识的渗透。但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反倒成就了新闻作品的可感性。
    我们可以尽可能真实地描写一件事情,尽可能全面客观的用镜头去再现一个场景,但一旦形成图文之后,却又延伸了读者尽可能多的联想与想象,真实的却永远只是客观的存在,但由于新闻作者审美心理强度有所差异,则反应在对客观存在所做的反映而成的主观载体的新闻作品也同样就具有了感受的弹性。可以说,新闻作品潜存着可审视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是由客观存在的美的素材与审美主体的美的审视智域一同赋予给新闻作品的。
    湖北卫视有一档电视谈话栏目《往事》,它的首期节目《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渗透了很高的可审视的美学价值。编导冯静曾写道她在节目制作的前期的采访经历时说 “ 节目还没开始录,我就一直不停的流眼泪。我真的担心,节目开始后,观众的眼泪被我一个人流光了,所以我一再告诫自己,感受越多越要冷处理。 ” {2}可见在新闻创作之前,编者已经早早的进入了审美的角色。采访对象刘连连满凄凉的正直、寂寞的悲壮和高尚品质无不唤起了编者审美意识的高度集中,一种自我美感境界体验也无不促使编者去赋予节目以深层的精神通感。审美意识下的美的素材的发现与审美境界的创造是该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关键。然而,《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的审美境界不止于此为止,而是逐步开拓,层层深入。当主持人司马南问到刘连满最近有什么打算,有什么计划和愿望的时候,刘连满说 “ 我还打算去打更。 ” 此刻,主持人哽咽了,观众掌声经久不息,短暂沉默之后,他红着眼圈说 “ 今天录节目 …… 不是我煽情,只因为他们那一代人,那种人情特别纯美 ……” {3}从人性纯美给人的内心震颤与审美情趣共同营造出了新闻作品的美学意境,这也是新闻作者的审美境界体现,编者、主持人能从审美对象的人生坎坷里体验和感知出一种唤起人感动的情感驱动来,并试图将这种审美关照中的美感意境凝炼在新闻作品里,无疑使新闻作品有了潜存的美的境界审视的传播价值。有了这种审美境界,新闻作品就有了美。
    一段文字,一副图片,一个镜头,许许多多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只提供给人纯粹的信息,更是在渗透新闻作品的审美意识下提供给人以美的启示与评判,促人去思考人的自尊,人的品味,人的生存状态。新闻作品就是一定审美境界之下的产物,把它摆在案头桌后,显然和其它艺术品一样只是一个固定的标志存在且供视域所及的实物,而不会自己去进行审美意识活动,但它却具有可审视的美学特性,因为意识的载体本身就潜存着思维活动的痕迹,跳动的观念化的符号使其具有了人的灵性,这个审美意识的活动过程,也就是新闻作品境界开拓的过程。
    当我们读到一篇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时候,例如,《南方周末》2005年7月14日报道《阿星的故事》,往往会感受到新闻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冷峻思考和焦虑情绪;《县委书记的榜样 —— 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对善的肯定,对美的赞扬,对崇高精神的弘扬;电视新闻短消息《遭遇县里说情人》是对官僚作派丑恶形象的揭露和贫苦农民的同情。新闻作品蕴涵着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潜存着可审视的美学境界并构成其内在的传播价值。
二、新闻作品读者的审美境界实现了其作品的传播价值
    不同的新闻作品有不同的美学特征。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悠远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等等都能唤起我们对美的审视。正如杨健在《新闻审美》中所说 “ 一篇新闻珍品,能使读者如沐春风,如浴清泉,如睹佳境,痛快淋漓;一篇新闻力作历经数十载,读来仍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这都是新闻中的美的要素在起作用。 ” {4}而要真正实现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就需要我们的读者有对美的感知力,即所谓的审美境界。
    不同的新闻作品读来也总是能引起人的不同审美情感,这是客体事物对主体需要的符合程度的差异所致。比如就常态来说,当我们谈到关于血腥、爆炸和犯罪之类的新闻作品时,往往会紧扣心弦,恐惧心理反应是积于息事宁人的规则社会期望遭到一定破坏。同样的道理,读到有关爱心、正义、廉洁之类的新闻作品时,也往往会唤起人的欢喜和感动。这就表明读者已经进入审美角色,并与新闻作品的人和事融为一炉,其审美境界自然生成。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 焦裕录》、《领导干部的楷模 —— 孔繁森》读来催人泪下,而《遭遇县里说情人》又读来叫人愤怒、担忧。
    作为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代表性文本之一的《三节草》更可以说是一篇具有很高的审美境界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说它是新闻作品,我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主人公有所未闻的传奇的故事并没有因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变得乏味以至失去新鲜性,非但如此,五十年后的今天,故事依旧还在延续;二、记录片的可行性操作非但没有破坏新闻的时效性,反而成就给了读者一个更为客观真实的价值报道。积于这两点,便可以从新闻作品的审美角度来分析《三节草》了。
    泸沽湖畔70岁老妇肖淑明,对着镜头,讲起了她54年来的曲折人生经历。深深的皱纹里,埋进了多少凄苦血泪与忧怨,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却依旧闪烁着刚毅的个性光茫和蹉跎岁月磨打之后的久久期盼。从肖淑明的言谈中,我们听到了一个54,年前的 “ 最后母系社会 ” ,就在那个美丽的泸沽湖畔,却改变了一位青春少女的命运。故事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被镜头中主人公那张淳厚而沧桑的面孔深深打动,老人的深沉无不促我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并与之一同感受一段未人知的生活脚印。新闻作品巧妙的创作方式与逼真的情感效果,早早的让读者有了美的审视欲望,随之而来的就是美感的探索与美感的体验,这也是审美境界自然生成的逻辑所在。从故事到现实,从现实到故事,层层叠加,步步深入。肖淑明浓浓的乡愁,悠悠的哀伤,悲凉的爱情与久久的期盼尽在人的脑海徘徊,无不促人去思考一个历史的文明、命运和爱情相交织中的时代现状。值此,我们更是在思考人生,思考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逝去的久远的回忆与日趋衰老的生命强烈对比唤起人内心震颤,我们的理性的思维似乎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命运的局限,而达到的是一种超然的不为人所侵犯的自由的精神境界,用张卓在《在边缘与主体间行走 ——— 评纪录片《三节草》》中的话来说就是:“在虚实交织的两条线索中,一个生命日趋衰老,一个生活如花初开;一个是对过去的无限追忆,一个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两个人的命运交汇在有着油画般面孔的肖淑明的讲述过程中,无疑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赏性与思考效应。这是一种干净、沉稳、没出现一点浮躁的东西。这是一种发人深思,非常有感染力的静观默察的审美态度。 ” {5} 这就是由该新闻作品所引发的审美境界。
    可见,读者的审美境界实现了新闻作品内在价值的传播,在肯定了新闻作品传播价值的基础上作了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并由此开拓出了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来。
三、二维境界共鸣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读一段文字,看一副画,观赏一个镜头,许许多多的新闻作品就传者和受者的衔节点而言,无非是体现在信息的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获得有效的信息才是读者的初衷。当然,就新闻作者来说,其信息传播应有自己的文化选择意识,不能一味为迎合受众的口味而歪曲了文化的内质,以至于俗不可耐,合理的文化价值审美评判意识更应该是新闻作者的审美原则。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化的失调和文化价值的变异。而就读者一方来说,获得信息文化价值的审美标准也该有一个适应其自身身心发展的原则尺度。
    进入21世纪,一个消费世界的到来,读者需求的信息也更具有了规模化和广泛性特征。伴随着新奇物质消费品的极大丰富,一种快感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刺激追求心理也传染到了文化信息的精神消费领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读者再也耐不住信息重导与庄素口吻下的传统文化信息所带来的寂寞了,而呼唤一种闲适的动感活泼的新闻作品的到来更是形成一定倾向。如此以来,新闻作品的美学境界审视与文化价值评判似乎只是一个恶作剧。这便是追求新闻作品所带来的快感和活跃;追求画面的艳耀与飞扬跋扈;追求境头的眩晕与脑神经的摇滚,甚至让人在醉的韵律里放弃思考。失去了审美境界与文化价值评判的读者,当读到了血腥、爆炸、灾难之时,或许只把他们当成是一种社会的必然存在,并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冷漠,倘若是确能认真完成其中一、二段,即便又会把它当成是茶余饭后之时用来休闲自己嘴巴的“ 牙签”。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这类读者没有了审美意识。精美的产品广告与休闲服务信息总能唤起他们神智的紧张,似乎传播信息的效果还是有的,而要克服这种矛盾,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现传受双方审美境界的开拓。
    新闻作品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其自身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反映着作者的审美情操而又影响着读者的审美情趣。因此,新闻作者要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只有当创作者有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了良好的审美素养时,才能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确地引导作用;才能将受众引导到为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奋斗的总目标上来;也才能通过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假、恶、丑的否定进而促使人的心灵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样的,新闻读者也应具有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评判素养,而且在此基础上将客观存在实体的运动状况对照自身的人生品格内化和加强自身的文化品味,进而理解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尊和人之为人的社会意义。新闻作者与读者的二维审美境界共鸣,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我之所以说境界的二维,是缘于新闻作者的审美对象积于客观事实的现状和态势,而新闻读者的审美对象积于新闻作品本身,两个思维的客体不一样,势必会产生审美境界的差异。说二维境界,在于两个境界的不相吻合特性。当然,境界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6}在不同人的神智里,秋云和春风的意向可能各有不同的图式反映,这是由周身境地差异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差异所导致的并无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可取缔的。正如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认为是美,这是科学的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认为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古树的美的差异源于欣赏者的观赏角度不同,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考虑古树的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美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无疑是不可避免的。个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广度、深度及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深度也迥然各异,这就是所谓的审美差异。但不管从那一角度得出古树的美,古树从这一角度得出的美的共识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各个欣赏者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审美境界。思者之所以能感受到秋云的明浩悠远和春风的清爽馨人,就在于他有了强烈的美的感受力,一旦化作文字,便能表现出一种思维状态的存在体验而渴求读者与之产生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创作者总会在笔迹之间融进自己饱满的情怀,文以载道,为文的目的不仅仅只在于简单铺承和复制自然实体为近目可及的文字现象,更重要的是体表一种对理的思考。与之相应的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种清爽高旷的自然美景来。秋云、春风使人神心飞扬,思绪浩荡而又气畅高昂,这便是读者对作者审美意境的融会和自身美感境界的默化。就在创作者的期待与读者的情感认同之间,在由物而思与由思及物而思的往复之间,达到的就是境界的共鸣。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审美意识的升华,才得以产生境界共鸣,也才得以使这几句文字在千百年来的传播中畅抒人心而名垂不朽。境界的共鸣,不仅保存了文以载道的内在价值,而且提升了其传播价值。

    对应在新闻作品上,原理也是一样。无处不有真、善、美的客观世界总能唤起人的审美意识而产生出不同程度的审美境界。满目青山,茫茫大地,浩浩长河,满天星斗,皓月当空,好风徐来,细雨无声的自然界;信任、关爱、平衡、人文关怀、平等友善的心灵世界;无私奉献、诚实劳动、正确进取、敢为正义的生活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新闻的灵光,若不去审视它们,也许这些新闻灵光就只是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波又一波的浪涛而易被人忘却,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归与平静。而我们的遗憾就在于看不到他的存在时的壮观,听不到他汹涌时的彭湃豪情,感受不到他匆匆生命流逝间迸发的火热,更唤不起我们热爱美和热爱自然以及争视人生价值的情感感知。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就只仅仅意味着附庸于这个平凡的世界而维持人比动物更具优越性的生命的沿承的动能,而所谓的创造也只是介于竞天择以适生存之间。不能从众多的社会现象的新鲜事实变动中把出脉来,那整个社会将是一个潜伏危机的病态社会,势必影响到文明的进步与科技文化平衡和谐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新闻作者的价值创作活动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且又是一项为时代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和谐的美的文化价值的创造活动。或弘扬新风,或揭露丑恶,都志在唤起受众的情感认同,以使其参与到美好社会的文明建设中来,并得到是非明分与善恶真假明辨的启迪,进而奉献我们这个社会,实现其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新闻创造者期待着新闻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期待着能与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期待着新闻作品传播价值的更好实现。
2005年12月14日、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长篇通讯《男儿当自强 —— 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记》(上,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其貌不扬的平凡小伙子洪战辉,不经意间闯进了公众的视野。他小小年纪就肩负起家庭重担,伺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抚养捡来的妹妹,并一直靠打工求学。在洪战辉身上,蕴涵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展示着自尊自强的可贵品质,闪耀着责任爱心的人性光环。整篇报道语言叙述严实,多用白描叙述手法而丝毫不显得张扬,尽管行文坚持“动情而不矫情,抒情而不煽情”但期间却也饱含了作者的审美情感。{7}例如,在写到“他无奈的打开门,面对刺骨的寒风,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了回去。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个小妹妹了 …… 你们不养,我来养着!”正如作者自己在采访札记中所说一样“在许多的细节描的述中,我们都饱含了感情,一些情节,本可以写得更煽情一些 …… ,感谢洪战辉,他打动了我,也触动和教育了我。”{8}但是,任何缺乏情感得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都会失去打动人的力量,尽管作者始终坚持“动情而不矫情,抒情而不煽情”的原则,但在写洪战辉喂养捡来的妹妹而饱受艰辛的时候,还是动情的写到“每到深夜,她就要哭闹一场,洪战辉不知道怎样哄她,只好抱她起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 {9}
作者之所以为文,除了自身审美情感的感召以外,更重要的是展示给公众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却又是我们这个社会日渐缺少的很少有人能不懈坚持的平民英雄形象,并渴望这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长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能引起公众的心灵共鸣,在动人的力量的震撼下,实现传播价值,事实也确如此。
在各大主流媒体将目光聚焦洪战辉之后,湖南人民出版社迅速组织力量,花了短短几天功夫,将有关洪战辉的报道、评论等编印成《中国男孩——洪战辉》一书,上架不到两个月,一印在印,定购发行近200万册,创下了该出版社多项骄人记录。这里可见洪战辉的内在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许多受众的心灵。他的故事打动了新闻作者,打动了新闻作品的读者。洪战辉的平民英雄形象博得了人们的亲近、共鸣,甚至敬慕。如此同时,新闻作者与新闻作品读者的审美境界也由此产生了共鸣,其价值视角与情感倾泻趋同于一个方向,这便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梁启超曾说,报刊文章要“笔锋常带感情”,这个“感情”,就是新闻作者的审美意识的产物。新闻作者能投入审美角色注意在新闻采写报道中时时把握自己的审美情操,开拓审美境界,这是新闻读者能从其作品中产生审美情趣与审美意境的关键,期待二维境界的共鸣并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首先就要求新闻创作者有美的感知力。
    《人民日报》的另一篇报道《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可谓是饱蘸了深情的泪水而化作文字,其审美境界超然而富有强烈的内心震撼,也可谓是新闻审美意识之下的一篇佳作。“细雨绵绵,如泣如诉,灵堂以撤,诗墙依旧。尽管当初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已经隐去,宽敞嵩岳的大街,少林大道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隐约中,那悲痛凝重的氛围依然笼罩着这座著名的山城。”在雨的挽歌里,作者早早进入了一个真挚情感倾泻的泪的世界,雨象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泻。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作者的视线模糊,已是无法拍照、无法笔记,其审美境界尤然而生。强烈的内心震颤与高度的审美境界使新闻作者的泪一唱三叹,写出了“嵩岳无言,颍水低回。她抹亮了嵩岳一片蓝天,还给登封一片平安,百姓就把泪洒给她,把心掏给她,用口给她铸碑。” {10}其物我两化的结果使感情深沉含蓄,真情流露。登封“黑障白花漫嵩山”,“城苍尽闻嚎哭声”,仿佛一夜之间出了无数的诗人,使整个山城涌动着诗的湖水,哀的旋律。这一个个沾满泪水的跳动着的文字符号,细细读来,能不让人泪下?这些对泪的真情描写又怎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与作者一同悼念逝去的亲人。真情似颍水清澈,朴实与如嵩岳无华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公仆形象,教育了每一位读者,其哀其痛,其悲其壮,撼天动地,也撼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结尾
新闻作品要有美,更需要新闻作者来创造美,新闻活动本就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闻作品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缺少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作者,在审视了客观存在之后,也或只可以复制具体的客观存在为文字符号而传达为人不知的信息,但积于新闻作品的可感知的美学价值却油然贫乏,就其相对应的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来说,也只能唤起读者浅层意识的“扫描”,而要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就要求新闻作者和新闻作品的读者具有同等被认可和可共鸣的审美境界。罗丹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11}我们的新闻作者和新闻作品的读者,都应该是这样的大师。
“若言琴音在琴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的韵律是离不开人的灵性的实践和感知的,美的新闻作品也同样是离不开新闻作者的实践和新闻作品读者的感知的。发现美,纵然它是一种苦难的缺陷的美,但它往往又能唤起人内心震颤,在新闻的审美境界里关照,其新闻作品将永远是一道沐浴在人内心深处的灵光。审美境界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

新闻0212班 刘智远
2006 5 1


注释:
{1}《罗丹艺术论》第62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年
{2}冯静《讲个故事自己听》,引自《电视文本解读》第282页 石长顺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3}湖北卫视电视谈话节目《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引自《电视文本解读》第280页 石长顺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4}《新闻审美》后记 杨健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3月
{5}张卓《在边缘与主流间行走—评纪录片〈三节草〉》,引自《电视文本解读》第247页 石长顺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6} 引自《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7}、{8}、{9}贺广华《无需矫情写典型 ——采访洪战辉札记》
《新闻战线》 2006年3月
{10}《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引自《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 第五版
{11} 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第5页 沈琪译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年5月
参考文献:
《新闻审美》杨健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3月
《电视文本解读》石长顺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新闻美学》 季水河著 新华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 邓利平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年12月
《不尽禅河灯外灯》 净慧主编 《禅》十年精华本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0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在编采实践中,如何体现迭代思维?
· 写好事件通讯的六个建议
· 改文风需要克服的3个毛病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新闻标题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
· 如何写出有灵魂、有滋味的新闻作品?
· 关注“冰点”人物的报道
· 长期积累对提升新闻写作至关重要
· 别再错用“感谢聆听”了!
· 一挖到底,挖出好稿!
· 关于新闻采访的18条提醒
· 媒体人要注意新闻采编中的这些“坑”,

推荐 . . .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好消息!《跟新闻名家学新闻》系列视频课促销活动开始啦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焦点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相关 . . .

· 新闻标题上可以用标点符号吗?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写作六要素---5W1H原则
· 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的结构
· 采访时遇到的6种情况,怎么办?
· 网评文章怎么写的范文
·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 如何写好侧记?
· 记者采访技巧:七分采三分写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