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传媒三国 >> 煮酒 >>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2008年05月  作者:尹鸿伟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2008年5月,我注定与“灾难”结缘。 5月2日,一场突袭的飓风给贫穷的缅甸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造成约43000余人死亡,另有27800多人失踪。正在我积极关注、电话采访缅甸灾难之际,5月12日,另一场地 ...
内容:    2008年5月,我注定与“灾难”结缘。
    5月2日,一场突袭的飓风给贫穷的缅甸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造成约43000余人死亡,另有27800多人失踪。正在我积极关注、电话采访缅甸灾难之际,5月12日,另一场地震灾难又在四川省发生了。
    5月12日下午,由于当时得到的消息是“死亡100多人”,我便犹豫该不该去现场采访,因为按照新闻杂志的特点,一般的事件我们是很难即时报道的,加上当天有些新闻禁令的消息,我没有动身。次日凌晨7点我起床后,惊讶地得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七八千人,数万民众失踪、受灾”。我开始觉得“四川已经出大事了”,在编辑部同事们的积极鼓励和协调下,我匆忙赶往机场。
    由于当天成都机场已经关闭,我无奈只能选择飞到重庆,然后转乘大巴急奔成都。当晚10点左右我到达成都时,倾盆大雨一直不停,成都的朋友打电话劝我“停下来来歇一晚,第二天再去现场”,而考虑到采访需要,我哪里停得下来。忙碌了半天,有热心人帮我找到了一辆从德阳市过来的出租车,驾驶员愿意冒雨送我走。
    之前关于都江堰方面的消息已经太多,阿坝州汶川已经完全隔绝,我注意到另外一个县城——绵阳市北川县虽然已经有死亡七八千人的估计,但是各种报道却很少,于是决定去绵阳而不去都江堰。我和驾驶员在暴雨中前进,一路上同向行驶的更多是封闭得严严实实的军车。驾驶员很奇怪:“我这么拼命是为了养家糊口,你是为了什么?”我楞了一下说:“我必须去现场拼命,否则就要失业了。”
    大约夜间12点的时候,我到达了绵阳市区。在大雨中我找了好几家宾馆,发现它们已经全部停业,服务员都睡在大堂地板上,一名保安告诉我:“你去九洲体育场凑合一下吧,灾民们都睡在那里。”我撑着雨伞,背着很沉的电脑包(里面有我特意准备的药品和军用压缩干粮)又冷又饿地在街上走,只见路边到处是汽车和帐篷——当地人都住到里面躲避余震了。路过绵阳火车站时,我看见四川电视台的一辆直播车还在工作,连忙跑过去向新闻同行“示好”,他们也指点我“到九洲体育场,那里有很多政府安置的灾民,而且也比较安全”。
    到了城郊的九洲体育场,那里的情形令我又惊又喜——上万名从地震灾区出来的灾民乱哄哄地拥挤在那里,救援人员不断为他们发放食物、衣物和棉被。于是,我什么都顾不上想,马上进行采访、拍照……当我完成工作,才发现已经快5月14日凌晨3点了,那时才觉得非常饿,连忙走到外面吃了一块压缩饼干,喝了一整瓶矿泉水。当时有两名警察一直奇怪地盯着我看,但没有问我什么,而我也没有力气理会他们了。
    通过对体育场内多名灾民的采访,我基本掌握了地震发生和灾民死伤、逃离的情况,也为他们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随后我决定再赶到医院去看看那里的受伤者,经过大半天的折腾,我冒雨找到绵阳富临医院旁边的一个足球场,里面临时搭建了许多简陋帐篷,由于医院病房已经不能住人,许多受伤的灾民被安置在那里治疗。现场的条件非常简陋,但是伤员们在医生护士的照料下都睡得很香,我想大家一定是太恐惧、太累了。
    采访完病房,时间大约是凌晨四点,雨一直在下,而我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劝我“和伤员们呆在一起”,说实话我真的呆不住那样的地方,太惨了,于是继续撑着雨伞在街上走,最后实在累了坐到一栋大楼门前避雨。随即又吃了一块压缩饼干,心里想着天亮后的采访行动。
    苦苦熬到约6点半钟,天亮了,已经有许多人和车在马路上行动。我振奋了一下精神又往九洲体育场赶,因为有人已经告诉我“要想去北川县只能去那里坐救灾车辆”。体育场里的许多灾民已经醒来,看起来他们的精神状态比昨天好了许多,包括我之前看见的那些小学生。灾民们有的在排队领食物,有些则准备离开去投亲靠友,个别人还商量要重新回去“看看情况”。
    我在那里转悠了半天,并没有找到什么可以乘坐的车辆,相反是看见不断有车运送灾民而来。后来我走到一个前往北川的路口,好不容易混上一辆公共小巴,车上的人告诉“去不到北川,只能坐一段”。一路上,各种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的情况随处可见,许多灾民或步行、或乘车纷纷往绵阳方向走,救护车不时呼啸而过。大约八点多钟,小巴被警察拦了下来,随即一大串高级车开上前去了,我自然知道是“温家宝总理来了”,隔着车窗我觉得自己看见他老人家了,后来又怀疑自己有没有看错人。
    随后我们的小巴就不能再往前走了,值勤的警察也劝我“不要走了,前面许多地方必须步行了,而且不一定走得过去”,当时我也很沮丧——不能去北川灾害现场了。另外我也担心进去以后如果短时间出不来,当地没有电无法写稿、发稿,这样麻烦更大了,于是只好继续采访路途中的灾民和救援人员,不断询问里面的灾情。
    后来我又返回到绵阳,发现整个九洲体育场附近已经乱成一团,许多人都在雨中焦急地寻找亲人,包括一些刚从外地回来的人。一名刚从福建回来的打工者焦急地想回到陈家坝去,我赶快告诉他:“体育场里有许多陈家坝乡的人,还有许多小学生,你先去认认看。”
    鉴于绵阳的情况,我临时决定改道去什邡和绵竹,那里的灾情也很严重,许多人还被埋在废墟里。差不多在上午10点半我赶到了什邡,开始对当地的灾情进行采访,除了目睹到大量房屋倒塌,人员死伤,道路被毁等情况,更了解到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倒塌,大批学生被埋压。在洛水镇中心小学,武警官兵们仍然在冒雨挖掘着废墟里的孩子,许多家长在一旁哭泣等待,情景非常悲惨。在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情况也几乎一样悲惨。在绵竹市的土们镇鹿角村,许多村民听说我是记者后马上围过来,诉说他们“没有水喝,没有饭吃,也没有任何人管”,我很无奈,只能告诉他们“政府目前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还有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希望他们多克服”。瞬间,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那时候我也在想,记者到现场基本不可能帮助灾民,只希望我们的报道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帮助,否则记者就没有到现场的意义了。
    我就这样坐着车拼命奔波,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而那些灾民的惨状,孩子们可怜的死伤模样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由于四川的电视台和广播一直都在播放与地震和救灾相关的节目,使我在采访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新的信息,也由衷地对四川省的同行们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深刻体会到信息透明对于灾难、对于救援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采访中我发现一些灾难特点,比如这次地震损失多数出现在小县城和边远山区,对外交通条件差,当地物资短缺是最大的问题,这使得救灾的难度很大;由于当地民居普遍是自建的砖瓦结构房屋,缺乏稳固的地基和加固装置,因此在地震中普遍被损毁,倒塌率很高。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大城市里,也许救灾会方便得多;但是城市里那些质量欠佳,居住着大量人口的“城中村”,又让我十分感慨:危险隐患太大了,现在城中村的改造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人们都只看得到利益,而看不到危险。从这次大地震里,各个城市,各种人能不能得到一种“前车之覆”的教训呢?
    奔波得差不多了,我连忙赶到德阳市汽车站,希望能够尽快赶回成都去写稿,但汽车站的人山人海再次吓了我一跳。由于大量灾民要离开,许多客车又被抽调去救灾,车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人们都在停车场里排队等车,车站已经停止正常售票了。我是差不多绝望了,于是考虑能不能在德阳住下来写稿,但是走了几家宾馆,不是不营业就是网络不能正常使用,还有停电停水的风险,我只好找了一家狭小的网吧坐了下来,一边浏览关于地震的各种消息,一边与广州的同事联系,同时思考下一步怎么办。头晕脑涨地坐了半天,我还是决定先回成都去,这样还能方便去都江堰那边的灾区看看。我再次疲惫地走到汽车站,看到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大喊“成都100元,差一个就走”,我忍不住大喊了一声“等着,我来了!”整个采访过程中,各种出租车赚了我的不少钱,也帮了我不少忙,看到许多人不得不高价坐他们的车,我甚至愤愤地觉得,灾难怎么成为他们生意最好的机会?
    5月14日晚上约8点,我终于进入了成都,这里依然灯火辉煌,也有一些人搭了帐篷露宿,但对比起自己刚去过的灾区,我怎么都觉得他们有点滑稽。找了一家宾馆住了下来,10点多的时候我终于躺倒在床上,整个人累得几乎不能再动。从5月12日凌晨7点起,一直到现在共约40个小时的紧张奔波、工作,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回想起那些被掩埋在废墟下的灾民,那些一直在灾难现场救援的英雄,我不能不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尊重。那时候我也下了决心:要想办法持续报道这里遭遇的事情,特别是灾后的重建,那肯定是另外一种困难。
    其实躺了没有多久我就起来了,尽快写稿是无法回避现实,而且我还计划天亮后再去都江堰灾区了解情况。我把电视锁定在四川省内的节目,他们仍然在24小时不停报道各个灾情现场,同时为各种寻找亲友的人提供帮助等等。于是,我写一会稿,累了就躺倒;惊醒后又起来继续写稿,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整个过程中,除了感觉到数次余震,广州编辑部的两名同事不时发短信、打电话来关心我的安全。
    5月15日下午,我在电视里看到了最新消息:汶川地震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以上。那一刻,我宁愿相信那是一个真实的数字,一个不会再扩大的数字。
                                                                                            (尹鸿伟2008年5月16日凌晨于成都)
 

热点 . . .

央视走基层:做懂国情 对人民有感情的新闻工作者
央视走基层:做懂国情 对人民有感情的新闻工作者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开放汶川地震新闻采访意义深远!
开放汶川地震新闻采访意义深远!
丹青圆梦 迎五一颂春笔会在京举行
丹青圆梦 迎五一颂春笔会在京举行

最新 . . .

· 探索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路径
· 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新老政策如何衔接过渡
· 全国统一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与记者证
· 俞佳友:“为民记者”的6700篇报道
· 从新春走基层中收获中国新闻奖
· “敲门订报”失灵,报纸发行有啥新招?
·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 罗庆东:37年新闻路,踏着泥土而生
· 中央媒体是如何做好二十大报道融合新闻作
· 县级融媒体想获中国新闻奖有多难?
·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解析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

推荐 . .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相关 . . .

· 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 专题报道五大类有哪些?
· 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
· 新闻采访的八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 动画新闻的类型、制作原则与流程
· 遇突发事件怎样应对?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 围绕“十四五”规划,四十个新闻选题供参
· 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报道隐患及应对
· 全国新闻人最高奖为何叫“长江韬奋奖”?
· 年轻的优秀女记者,来生请好好爱自己!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