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传媒三国 >> 煮酒 >> 采访报道中几种特殊的“说话”技巧

采访报道中几种特殊的“说话”技巧

2008年02月  作者:吕进福  来源:中华新闻报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在采访报道中,记者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就事实说话”、“为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说话”功能空前加强。 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白,除了使用一些传统方法之外,记者还运用了一些特殊手段 ...
内容:

    在采访报道中,记者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就事实说话”、“为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说话”功能空前加强。

    为了把“话”说得更明白,除了使用一些传统方法之外,记者还运用了一些特殊手段和技巧,进一步增强“说话”意识。

    一、画龙点睛法。所谓画龙点睛法,就是在叙述事实过程中,用一两句高度概括的语言点明事实的核心意义,表明记者的思想和倾向,即文学上所谓“立片言以居要”。

    开宗明义。新华社北京2003年5月10日一则消息,报道了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组疫情专家对全国非典疫情的分析,以一系列数据从年龄、职业、人群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非典发病的特点、原因等。消息开头即借专家之口指出结论性意见:

    “青壮年易得非典,医务人员发病率高,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

    中间点睛。《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福兰克·胡的文章《中国准备重新回到轨道上来》,行文中间借用哈佛大学研究员特里尔在一本有关毛泽东的畅销书中的结论给该文点睛,说出记者想说的话:

    “中国是一个矛盾体,它将实现现代化,但必须为此做出艰苦努力。”

    卒章显志。《纽约时报》一篇关于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报道,以对话和描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家庭的贫困和另一个家庭的富足后,结尾处用一句话揭示了以上事实的意义:两个家庭的情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这句“拔高”的话,报道的主题即使不会流于平庸,但绝不会有这种立竿见影的“凸显”效果:

    “在一个家庭的绝望和另一个家庭的梦想之间展现给中国的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迅速增长的经济差距。”

    二、借花献佛法。即直接引用某个新闻人物、采访对象的言论,借以说出记者想说的话。这种巧妙地表明记者倾向的方法,是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采访及写作过程中,面对生动丰富的事实和人物,记者头脑里会冒出各种想法,碍于新闻客观性的限制,记者又不便直接表达。这时,记者即可通过被采访者之口说出自己想说但又不能直说的话。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论更带有某种权威性,使新闻的公信度得到加强和提高。

    新华社消息《长江上游仍在砍树》,最后一段,记者借当地老乡之言指明毁坏森林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正是记者想说但不便于直说的话,也是该报道的目的:

    “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都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变成‘黄河’了。”

    三、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或曰融景入情,就是记者通过描写与中心事实相关的环境、景物等巧妙表达心中感受。这是文学手法在新闻报道上的“嫁接”。此时之景已非自然之景,变成了融合记者思想、情感的有情之景,成了记者“说话”的方式之一。比如美联社记者报道香港回归:

    “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四、文后述评法。所谓文后述评法,就是在报道事实后紧接着发表言论。这种“新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报道和述评。报道在前,叙述事实;述评在后,揭示意义、表明态度。两部分置于一个共同标题下,表明二者的相关性。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31名探险旅游者在翻越新疆天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走失,4天后才被找到。在标题《没有领队缺少探险经验 遭遇暴风雪水尽粮绝 31游客天山探险走失4天(主)》下,报道事实之后,记者仍觉“意犹未尽”,于是附上述评一篇《盲目探险是视生命为儿戏》,毫不客气地指明这种探险的性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盲目探险是视生命为儿戏,“户外探险并非人人可为”。这种评论是必要的,这种提醒是及时的,这种写法是有意义的。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 焦点 通讯员怎样成为高素质人才
· 采编队伍“人少事多”咋办?他们这样破解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媒体如何做好毕业季报道
· 洪灾报道怎么做?
· 姜 波:好记者应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
· 暗访完了还“回访”,谁给的勇气?
· 重大主题中,新闻评论的故事之道
· 焦点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巧妙传递知识?
· 媒体宣传稿件时要关注哪些?
· 采访的机遇,何尝不是成长的际遇

推荐 . .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相关 . . .

· 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 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
· 专题报道五大类有哪些?
· 新闻采访的八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 动画新闻的类型、制作原则与流程
· 遇突发事件怎样应对?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解析
· 如何找新闻?4种方法供你参考
· 全国新闻人最高奖为何叫“长江韬奋奖”?
· 围绕“十四五”规划,四十个新闻选题供参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