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中电视媒体的优势、问题及对策2008年01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电视媒体是目前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2003年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在获取科技信息的各种渠道中,有93.1%的公众选择的是电视,可见, ... 内容:
电视媒体是目前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2003年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在获取科技信息的各种渠道中,有93.1%的公众选择的是电视,可见,电视媒体在公众接受交流信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优势,畅通电视媒体与科技传播连接的各种管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育和影响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优势 1.广覆盖、低成本、快捷化。如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就是依靠电视传送,使广大群众就很快了解、掌握了各地疫情和有关防治知识。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啸,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还是电视的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海啸,了解了海啸。这种迅速在大范围内的宣传的化费是非常之小,而所产生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是无论任何一种传播载体都无法做到的。 2、现场感、亲和力、直观化。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形象、鲜活、直观,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如常熟电视台深受农民赞誉的金牌栏目“农事五分钟”就是用“现身说法”,通过通俗易懂、具体形象逼真的操作,向农民群众讲解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一看就懂。还有“农家半月谈”节目,用“小小剧”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业政策,传递各种信息,倡导文明新风,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3.多媒体、交互式、人性化。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使电视传播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赋予了新的概念。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时代,电视传播趋向多媒体、交互式,特别是各种资讯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使人们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局限,有选择地收看各类电视节目,接受各种信息;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可以参与到其中。电视“机顶盒”就是电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开端。 总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的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生动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学理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特别重要。 二、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电视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理应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就目前而言,电视传媒的功能主要在新闻传播和娱乐资讯方面,在科技传播方面有部分零碎的内容,但在整体上缺少份额,频度和强度也不尽人意,这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工作方面的偏差。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作为科普主力军的科协组织,观念上存在误区,尚未充分认识电视传媒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主要精力和财力都化在了搞热闹气氛的各种科普活动,看似有声势、规模大,但实际效果则是局部的,投入产出比也是不最经济的。而电视部门则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天职是搞新闻,科技传播是副业,而且在经济效益第一思路的支配下,科技传播当然就地位低下。当然体制原因素是产生各自为政的主要原因。 2.产品制作上的不到位。目前我们在电视节目中所能见到的科普栏目和作品为数不多,制作比较粗糙,精品甚少。诚然,电视媒体部门需要收支平衡,开发娱乐型节目和广告节目可以图利,相比较,开设科普节目属公益性项目,收益微乎其微,甚至要贴本,所以开发科普栏目和制作科普节目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加之本来原创科普作品饥荒,电视工作者不仅难做“副业”,还面临“无米之饮”的境地。为此科教片只得依赖进口,我们也只好欣赏洋人制作的“泊来品” 4、宣传内容上的不到位。在目前为数不多的电视科普节目中,多数是以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节目,它制作相对容易且成本低,而对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让公众接受理解需要动一番脑筋,相对比较复杂且难制作,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而这些又恰恰是电视传媒的优势。笔者强烈呼吁:唤醒或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影响和改变人们以科学方式生产和生活,应当作为科普电视节目的主要任务。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途径及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不管是科协组织,还是电视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站在全局高度,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科技传播的工作合力。双方都要革除各自为阵的狭隘思想,跳出自成一体的封闭思路,为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这个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心,同着一盘棋,同奏一首曲。 2、理顺传播体系,明确分工职责。科协组织要实现由办活动为主向提供科普原料、生产科普产品方面转变,精力和财力要由面上撒“胡椒面”向“点墨成金”办实事倾斜,工作重心要突出发展科普创伤队伍和繁荣科普创作事业;电视部门要承担科技传播主渠道的重任,把科技传播从“副业”提升到“主业”位置,在节目安排和制作上要有大手笔、新突破,要组织精兵强将搞科普节目和制作。 3、掌握公众需求,强调适销对路。要在了解公众的文化取向、思维方式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节目内容、形式和播出时长和时段,以此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抓住公众的好奇心调动其兴奋点,加强节目的可视性和可看性、突出情景性和生动性,保证观众能够看懂听明白,注意不要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要讲究人文关怀,科学是人的科学、为人的科学,宣传科学必须强调方法科学。 4、加强人才培养,激励科普创伤。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科普创作队伍发展,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普创作人才和科普电视节目制作人才,提高科普节目和科普作品的创作、制作质量。要建立激励机制,发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创作、制作、提供优秀科普作品,对作出贡献者要予以表彰、奖励。科协组织的评优表彰活动应突破自身体系,建议设立科技传播特别奖,用于激励各种媒体更好地展开科普工作。 5、灵活多样宣传,引领公众升华。在当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的丰富广博以及过度专业化,已经远远超过了公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电视科普关键要帮助公众从认识科学到欣赏科学,带动思想意识的提升,使公众从理解科学,掌握基本的科学精神,拥有一定的科学判断力,直至能够在科技发展与应用这个事关全局和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能够有知情权和发言权,参与社会讨论和社会决策。 6、加大传播频度,创新播出手段。针对目前地方频道科普节目播出频度小、公众收看的机率少,收视率低的矛盾,建议采用电视公益广告手段,抓住公众不经意间通过科普节目接受科学知识的特点,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相关新闻、娱乐节目中,只需一分钟甚或几分钟,使公众获得一些相关知识,并适当增加趣味性、参与性。这是值得我们尝试的电视科普手段。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科普节目对公众科技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找准电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优势,找出问题寻求对策,我们就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开展科技传播工作。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